大山里的人生是沈从文创作的完结经典名著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大山里的人生 作者:沈从文 | 书号:43708 时间:2017/11/11 字数:17306 |
上一章 一个传奇的故事 下一章 ( → ) | |
一个传奇的故事 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摘《自传》中一小节) ⽔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这不仅是二十岁以前的事情。 即到厌倦了⽔边城市流宕生活,改变计划,来到住有百万市民的北平, ![]() 三十年来⽔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给我用笔以不同的启发。这分离奇教育并无什么神秘 ![]() ![]() ⽔的德 ![]() ![]() ![]() ![]() 的机会,各有攸归,各得其所。我要的却只能再好好工作二三十年,完成学习用笔过程后,还有机会得到写作上的真正自由,再认真些写写那些生死都和⽔分不开的平凡人平凡历史。这个分定对于我像是生存唯一的义务,无从拒绝。因为这种平凡的土壤,却孕育了我发展了我的生命,体会经验到一点不平凡的人生。 我有一课⽔上教育受得极离奇,是二十七年前在常德府那半年流 ![]() 这条河街某一段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发出什么不同气味,到如今我始终还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城市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其重要意义,因此抗⽇战争末两年,最 ![]() ![]() ![]() 常德既是延长千里一条沅⽔和十来条支流十多个县份百数十万民人生产竹、木、油、 漆、棉、⿇、烟草、药材原料的集中站,及东南沿海鱿鱼、海带、淮盐及一切轻工业品货物向上转移的总码头,船只向上可达川东、黔东,向下毗连洞庭、长江,地方人事自然也就相当复杂。城门口照例有军事机关和税收机关各种堂皇布告,同时也有当地 ![]() ![]() 一类看相算命骗人的各种广告,各自占据城墙一部分。这几乎也是国全同类城市景象。 大街上多的是和商品转销有关的接洽事务的大小老板伙计忙匆匆地来去,更多的是经营最古职业的人物,这些人在⽔上虽各有一定住处,在街上依然随地可以碰到。责任大,工作忙, ![]() ![]() ![]() ![]() ![]() 这只旱船上不仅装了社会上几个知名人士,我还忘了提及几个女生学。这里有因肺病死去的川东王姐小,有芷江杨姐小,还有…一群单纯热情的女孩子,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后,大都暂时寄居到这个学校里,作为一个临时跳板,预备整顿行装,坚強翅膀,好向广大社会飞去。书虽读得不怎么多,却为《新青年》一类刊物煽起了青舂的狂热,带了点点钱和満脑子进步社会理想和个人生活幻想,打量向北平、海上跑去,接受她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这些女孩子和现代史的发展,曾有过密切的联系。另外有几个 ![]() ![]() 至于那时的我呢,正和一个从常德师范毕业习音乐美术的表兄⻩⽟书,一同住在常德南中门里每天各需三⽑六分钱的小客栈中,说明⽩点,就是无业可就。表哥是随同我的大舅⽗从北平、天津见过大世面的,找工作无结果,回到常德等机会的。无事可作,业失赋闲,照当时称呼名为“打流”那个“平安小客栈”对我们可真不平安!每五天必须结一回帐,照例是支吾过去。欠账越积越多,因此住宿房间也移来移去,由三面大窗的“官房”迁到只有两片明瓦作天窗的贮物间。总之,尽管借故把我们一再调动,永不议抗,照栈规彼此不破脸,主人就不能下逐客令。至于在饭桌边当店东冷言冷语讥诮时,只装作听不懂,也陪着笑笑,一切用个“磨”字应付。这一点表哥可说是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如此这般我们约莫支持了五个月。虽隔一二月,在天津我那大舅⽗照例必寄来二三十元接济。表哥的习惯爱好,却是扣留一部分去城中心“稻香村”买一二斤五香牛⾁⼲作为储备,随时嚼嚼解馋,最多也只给店中二十元,因此永远还不清帐。 內掌柜是个猫儿脸中年妇女,年过半百还把发髻梳得油光光的,别一支翠⽟搔头,⾐襟钮扣上总还挂一串“银三事”且把眉⽑扯得细弯弯的,风流自赏,自得其乐,心地倒还忠厚慡直。不过有时噤不住会向五个长住客人发点牢 ![]() ![]() ![]() ![]() ![]() 于是学成家乡老秀才拈卦昑诗哼着“风雪満天下,知心能几人?” 我心想,怎么办?表兄常说笑话逗我,京北戏院里梅兰芳出场前,上千盏电灯一熄,楼上下包厢里,到处是金钢钻、耳环手镯闪光,且经常有阔人掉金钢钻首饰。海上坐马车,马车上也常有洋婆子、贵妇人遗下贵重钱包,运气好的一碰到即成富翁。即或真有其事,远⽔哪能救近火?还是想法对付目前,来一个“脚踏西瓜⽪”溜了吧。至于向什么地方溜,当时倒有个方便去处。坐每天两班的小火轮上九十里的桃源县找贺龙。因为有个同乡向英生,和贺龙是把兄弟,夫 ![]() 三教九流都有来往,长住在城中舂申君墓旁一个大旅馆里,总像还吃得开,可不明⽩钱从何来。这人十分热忱写了个信介绍我们去见贺龙。一去即谈好,表示 ![]() ![]() 表兄既和她是学师范美术系的同道,平时 ![]() 自从认识了这位杨姐小后,一去那里必然坐在学校礼堂大风琴边,一面弹琴,一面谈天。我照例乐意站在校门前欣赏人来人往的市景,并为二人观观风。学校大门位置在大街转角处。两边可以看得相当远,到校长老太太来学校时,经我远远望到,就进去通知一声,里面琴声必然忽⾼起来。老太太到了学校却照例十分温和笑笑的说:“你们弹琴弹得真不错!”表示对于客人有含蓄的礼貌。客人却不免红红脸。因为“弹琴”和“谈情”字音相同,老太太语意指什么虽不分明,两人的体会却深刻得多。 每每回到客栈时,表哥便向我连作了十来个揖,要我代笔写封信,他却从从容容躺在 ![]() “老弟,妙,妙!措词得体,合式,有分寸,不卑不亢。真可以上报!” 事实上呢,我们当时只有两种机会上报,即抢人和杀自。但是这两件事都和我们趣兴理想不大合,当然不曾采用。至于这种信,要茶房送,有时茶房借故事忙,还得我代为传书递柬。那女教员有几次还和我讨论到表哥的文才,我只好支吾过去,回客栈谈起这件事,表兄却一面大笑一面肯定的说:“老弟,你看,我不是说可以上报吗?”我们又支持约两个月,前后可能写了三十多次来回信,住处则已从有天窗的小房间迁到⽑房隔壁一个特别小间里,人若气量窄,情感脆弱,对于生活前途感到完全绝望,上吊可真方便。我实在忍受不住,有一天,就终于抛下这个表兄,随同一个头戴⽔獭⽪帽子的同乡,坐在一只装运军服的“⽔上漂”向沅⽔上游保靖漂去了。 三年后,我在北平知道一件新事情,即两个小学教员已结了婚,回转家乡同在县立第一小学服务。这种结合由女方家长看来,必然不会怎么満意。因为表哥祖⽗⻩河清,虽是个贡生,看守文庙作“教谕”在文庙旁家中有一栋自用房产,屋旁还有株三人合抱的大椿木树,著有《古椿书屋诗稿》。为人虽在本城受人尊敬,可是却十分清贫。至于表哥所学,照当时家乡人印象,作用地位和“飘乡手艺人”或“戏子”相差并不多。 一个小学教师,不仅收⼊微薄,也无什么发展前途。比地方传统带兵的营连长或参谋副官,就大大不如。不过两人生活虽不怎么宽舒,情感可极好。因此,孩子便陆续来了,自然增加了生计上的⿇烦。好在小县城,收⼊虽少,花费也不大,又还有些作上中级军官或县长局长的亲友,拉拉扯扯,⽇子总还过得下去。而且肯定精神情绪都还好。 再过几年,又偶然得家乡来信说,大孩子已离开了家乡,到福建厦门集美一个堂叔处去读书。从小即可看出,⽗⺟爱好艺术的长处,对于孩子显然已有了影响。但本地人 ![]() 照家乡弟子飘江湖奔门路老习惯,已并不算早。教育人家弟子的即教育不起自己弟子,所以对于这个失踪的消息,大致也就不甚在意。 一九三七年抗战后十二月间,我由武昌上云南路过长沙时,偶然在一个本乡师部留守处大门前,又见到那表兄,面容憔悴蜡渣⻩,穿了件旧灰布军装,倚在门前看街景,一见到我即认识,十分亲热的把我带进了办公室。问问才知道因为脾气与年轻同事合不来,被挤出校门,失了业。不得已改了业,在师部做一名中尉办事员,理办散兵伤兵收容联络事务。大表嫂还在沅陵酉⽔边“乌宿”附近一个村子里教小学。大儿子既已失踪,音信不通。二儿子十三岁,也从了军,跟人作护兵,自食其力。还有老三、老五、老六,全在⺟亲⾝边混⽇子。事业不如意,人又上了点年纪,常害点胃病, ![]() ![]() 问他还昅烟不昅烟,就说“不戒自戒,早已不再用它。”可是我发现他手指⻩⻩的,知道有烟昅还是随时可以开戒。他原 ![]() ![]() 我想提起点旧事使他开开心,告他“还有人送了我一些什么‘三五字’、‘大司令’,我无福享受,明天全送了你吧。我当年一心只想做个开糖坊的女婿,好成天有糖吃。你看,这点希望就始终不成!” “不成功!人家都说你为我们家乡争了个大面子,⾚手空拳打天下,成了名作家。 也打败了那个只会做官、找钱,对家乡青年毫不关心的熊凤凰。什么凤凰?简直是只阉 ![]() 我说:“大表哥,你不要相信这些逗笑的话。一定是做新闻记者的生学写的。因为我始终只是个在外面走码头的人物,底子薄,又无帮口,在学校里混也混不出个所以然的。不是抗战还回不了家乡, ![]() ![]() ![]() 想起十多年前同在一处的旧事,一切犹如目前,又恍同隔世。两人不免相对沉默了一会,后来复大笑一阵,把话转到这次战争的发展和家乡种种了。随后他又陪我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乡官兵。正见我弟弟刚出医院,召集二十来个行将出院的下级军官,在院前小花园和他们谈话,彼此询问一下情形;并告给那些伤愈连长和营副,不久就要返回沅陵接收新兵,作为“荣誉师”重上前线。训话完毕,问我临时大学那边有多少 ![]() 抗战到六年,我弟弟去印度受训,过昆明时,来呈贡乡下看看我,谈及家乡种种,才知道年纪从十六到四十岁的同乡亲友,大多数都在六年里各次战役中已消耗将尽。有个⿇四哥和三表弟,都在洞庭湖边牺牲了。大表哥因不乐意在师部作事,已代为安排到沅⽔中游青浪滩前作了一个绞船站的站长,有四十元一月。老三跟在⾝边,自小就会泅⽔,胆子又大,这个著名恶滩经常有船翻沉,老三就在滩脚伏波宮前急流漩涡中浮沉,拾起沉船中漂出无主的腊⾁、火腿和其他食物,因此,⽗子经常倒吃得満好。可是一生长处既无从发挥,始终郁郁不 ![]() 大孩子久无消息,只知道在江西战地文工团搞宣传。二老从了军。还预备把老五送到银匠铺去作学徒。至于大表嫂呢,依然在沅陵乌宿乡下村子里教小学,收⼊⾜够糊口。 因为是唯一至亲,假期中,我大哥总派人接⺟子到沅陵“芸庐”家中度假,开学时,再送他们回学校。 照情形说来,这正是抗战以来,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家庭极平常的小故事。一个从中级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子,为了对家国对生活还有点理想,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放弃了本分內物质上一切应有权利,在外县作个小教员,从偶然机会里,即和一个 ![]() ![]() 死者既已死去,生者于是依然照旧沉默寂寞生活下去。每月可能还得从正分微薄收⼊中扣出一点点钱填还亏空。在一个普通人不易设想的乡村小学教师职务上,过着平凡而简单的⽇子,等待平凡的老去,平凡的死。一切都十分平凡,不过正因为它是千万乡村小学教师的共同命运,却不免使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庄严。 抗战到第八年,和平胜利骤然来临,睽违十年的亲友,都逐渐恢复了通信关系。我也和家中人由云南昆明一个乡村中,依旧归还到旧⽇的北平,收拾破烂,重理旧业。忽然有个十多年不通音问的朋友,寄了本新出的诗集。诗集中用黑绿二⾊套印了些木刻揷图,充満了一种天真稚气与热情大胆的混合,给我崭新的印象。不仅见出作者头脑里的智慧和热情,还可发现这两者结合时如何形成一种诗的抒情。对于诗若缺少深致理解,是不易作出这种明确反映的。一经打听,才知道作者所受教育程度还不及初中二,而年龄也还不过二十来岁,完全是在八年战火中长大的。更有料想不到的巧事,即这个青年艺术家,原来便正是那一死一生黯然无闻的两个美术教员的长子。十三四岁即离开了所有亲人,到陌生而广大世界上流 ![]() ![]() ![]() 作者至今还不曾和我见过面,只从通信中约略知道他近十年一点过去,以及最近正当成千上万“接收大员”在海上大发国难财之际,他如何也来到了海上,却和他几个同道陷于同样穷困绝望中,想工作,连购买木刻板片的费用也无处筹措。境况虽然如此,对于工作却依然充満自信和狂热,对未来有无限憧憬。摊在我面眼前的四十幅木刻,无论大小,都可见出一种独特 ![]() ![]() ![]() 作者出⾝苗乡,原由“镇打营”和“旱子坪”合成的“镇筸城”后来因镇庒苗人造反,设立了个兼带兵勇的“辰沅永靖兵备道”又添一个专管军事的镇守使,才升级成“凤凰厅”后改“凤凰县”家乡既是个屯兵地方,住在那个小小石城中的人,大半是当时的戍卒屯下,小部分是封建社会放逐贬谪的罪犯(⻩家人生时姓“⻩”死后必改姓“张”听老辈说,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二百年前居民即有世代服兵役的习惯,习军事的机会。国中兵制中的“绿营”组织,在近代学人印象中,早已成了历史名词,然而抗战八年,我们生长的那个小地方,对于兵役补充,尤其是下级官佐的补充,总像不成问题。就还得力于这个旧社会残余制度的便利。最初为镇庒苗族造反而设治,因此到咸、同之际,曾国藩组织的湘军“筸军”就占了一定数目,选择的对象必“五短⾝材,琵琶腿”才善于挨饿耐寒爬山越岭跑长路。內中也包括部分苗族兵丁。但苗官则限制到“守备”为止。江南大营包围太平军的天京时,筸军中有一群卖柴卖草亡命之徒,曾参预过冲锋陷阵爬城之役,內中有四五人后来都因军功作了“提督军门”且先后转成“云贵总督”就中有个田兴恕,因教案被充军疆新,随后又跟左宗棠带罪立功,格外著名。到辛亥⾰命攻占雨花台后,首先随大军⼊南京的一个军官,就是“爬城世家” 田兴恕的小儿子田应诏。这个军官由⽇本士官学校毕了业,和蔡锷同期,我曾听过在蔡锷⾝边作参谋长的同乡朱湘溪先生说,因为田有大少爷脾气,人不中用,所以才让他回转家乡作第一任湘西镇守使。年纪还不到三十岁,却留了一小撮⽇本仁丹式胡子,所以本地人通叫他“田三胡子”出于好事喜弄的大少爷脾气,这位边疆大吏,受了点⽇本维新变法的影响,当时手下大约还有四千绿营兵士,无意整军经武,却在练军大教场的河对岸,傍⽔倚山建立了座新式公园,纪念他的⺟亲,经常和一群⾼等幕僚,在那里饮酒赋诗。又还在本县城里办了个中级美术学校。因此后来本地很出了几个湘西知名的画家,此外还办了个煤矿,办了个瓷器厂,办了个洋广杂货的公司,不多久就先后赔本停业,这种种正可说明一点,即浪漫情绪在这个“爬城世家”头脑中,作成一种诗的抒情、有趣的发展。(我和永⽟,都可说或多或少受了点影响。) 三十年来家国动 ![]() ![]() ![]() 在湘西十八县中,⽇本士官生、保定军官团、云南讲武堂,及较后的⻩埔军官学校,前后都有大批生学,同其它县分比,占人数最多。到抗战前夕为止,县城不到六千户人家,人口还不及二万,和附近四乡却保有了约二千中下级军官,和经过军训四五个师的潜在实力。由于这么一种离奇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秉赋,也都一律归纳昅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 而这个组织于国內省內,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护法”、“靖国” 等大规模军事战役,都出兵参加过。派兵下常、桃,抵长沙,可是战事一过就又退还原驻防地。接田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北伐以前,孙中山先生曾特派代表送了个第一师长的委任状来,请了一回客,送了两千元路费,那个委任状却庒在垫被下经年毫无作用。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內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因此军官⽇多而读书人⽇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战争来了,悲剧随来。淞沪之战展开,有个新编一二八师,属于第四路指挥刘建绪调度节制,原本被哄迫出去驻浙江奉化,后改宣城,战事一起,就奉命调守嘉善唯一那道国防线,即当时所谓“国中兴登堡防线” (早就传说花了过百万元照德国顾问意见完成的。)当时报载,战事过于 ![]() 后来方知道,属于我家乡那师接防的队部,开⼊国防线后,除了从唯一留下车站的县长手中得到一大串编号的钥匙,什么图形也没有。临到天明就会有敌机来轰炸。为敌人先头探索队部发见已发生接触时,一个少年团长方从一道小河边发现工事的位置,一面用一营人向前作突击反攻,一面方来得及顺小河搜索把上锈的铁门次第打开,准备死守。 本意固守三天,却守了⾜⾜五天。全师大部官兵都牺牲于敌人⽇夜不断的优势炮火中,下级⼲部几乎全体完事,团营长正副半死半伤,提了那串钥匙去开工事铁门的,原来就是我的弟弟,而死去的全是那小小县城中和我一同长大的年青人。 随后是南昌保卫战,经补充的另一个“荣誉师”上前,守三角地的当冲处,自然不久又完事。随后是反攻宜昌,洞庭西岸荆沙争夺,洞庭南岸的据点争夺,以及长沙会战。 每次硬役必参加,每役参加又照例是除了家国意识还有个地方荣誉面子问题在內,双倍的勇气使得下级军官全部成仁,中级半死半伤,而上级受伤旅团长,一出医院就再回来补充调度,从预备师接收新兵。都明⽩这个消耗担负,增加地方明⽇的困难,却从种种复杂情绪中继续补充下去。总以为这是和⽇本打仗,不管如何得打下去!迟迟不动,番号一经取销,家乡此后就再无生存可能。因此,国內任何队部都感到补充困难时,这地方却好像全无问题,到时总能补充⾜额,稍加训练就可重上前线,打出一定⽔平。就这样,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底。小城市在湘西各县中,比沅⽔流域任何一处物价都 ![]() ![]() 和平来了,胜利来了,但战争的灾难可并未结束。拼补凑集居然还有一个甲种师队部,由一个从小兵作文书,转军佐,升参谋,⼊陆大,完全自学挣扎出来的×姓军官率领,驻防胶济线上。原以为家国和平来临,民人苦难已过,不久改编役退,正好过北平完成一个新的志愿,好好读几年书。且可能有机会和我合作,写一本小小地方历史,纪念一下这个小山城成千上万壮丁十年中如何为保卫家国陆续牺牲的情形,将比转⼊国防研究院工作还重要,还有意义。正可说明一种旧时代的灭亡新命运的开始,虽然是种极悲惨艰难的开始。因为除少数的家庭还保有些成年男丁,大部分却得由儿孤寡妇来自作挣扎!不意內战终不可避免,一星期前胶东一役,这个新编师却在极其暧昧情形下全部覆没。师长随之阵亡。统率者和一群⼲部,正是家乡人八年抗战犹未死尽的最后残余。 从人私消息,方明⽩实由于早已厌倦这个大规模集团的自残自渎,因此厌战解体。专门家谈军略,谈军势,若明⽩这些青年人生命深处的苦闷,还如何正在作普遍广泛传染,尽管有各种习惯制度和小集团利害拘束到他们的行为,而且加上那个美式装备,但哪敌得过出自生命深处的另一种潜力,和某种做人良心觉醒否定战争所具有的优势?一面是十分厌倦,一面还得接受现实,就在这么一个情绪状态下,我家乡中那些朋友亲戚,和他们的理想,三五天中便完事了。这一来,真是连 ![]() ![]() 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因武力武器在手而如何形成一种自⾜自恃情绪,情绪扩张,头脑即如何逐渐失去应有作用,因此给人同时也给本⾝带来苦难。想起整个家国近三十年来的苦难,也无不由此而起。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 ![]() ![]() 任何社会重造品 ![]() 我也想到由于一种偶然机会,少数游离于这个共同趋势以外恶 ![]() ![]() ![]() ![]() ![]() ![]() ![]() 最后一点涉及作者已近于无稽预言,因此对作者也留下一点希望。倘若所谓“悲剧” 实由于 ![]() ![]() ![]() ![]() ![]() 这种人生观的基础,应当建筑在对生命能作完全有效的控制。战胜自己被物 ![]() ![]()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民人,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忍残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強力庒迫与有意忽视, ![]() ![]() 但这不妨事,倘苦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所谓“弱点”不过是像我那种“乡下佬”的顽固拘迂作成的困难,以作者的开扩外向 ![]() ![]() 在人类文化史的进步意义上,一个真正的伟人巨匠,所有努力挣扎的方式,照例和流俗的趣味及所悬望的目标,总不易完全一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既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嘲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极其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 ![]() ![]() ![]() ![]() ![]() ![]() ![]() 这只是一个传奇的起始,不是结束。然而下一章,将不是我用文字来这么写下去,却应当是一群生气 ![]() ![]() “这是可能的吗?”“不,这是必然的!”附记这个小文,是抗战八年后,我回到京北不多久,为初次介绍⻩永⽟木刻而写成的。 內中提及他作品的文字并不多,大部分谈的却是作品以外事情——永⽟本人也不明⽩的本地历史和家中情况。从表面看来,只像“借题发挥”一种杂 ![]() ![]() 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如非家乡劫后残余的中年人,是不大会理解到这个小文对于家乡的意义。家乡的现实是:受历史 ![]() 这个小文,和较前一时写的《湘行散记》及《湘西》二书,前后相距约十年,叙述方法和处理事件各不相同。前者写背景和人事,后者谈地方问题,本文却范围更小,作纵的叙述。可是基本上是相通的。正由于深深觉得故乡土地民人的可受,而统治阶层的保守无能固步自封,在相互对照下明⽇举步的困难,可以想象得到。因此把唯一转机希望,曾经寄托到年青一代的觉醒上,影响显明是十分微弱的。因为当时许多家乡读者,除了五六人受到启发,冲出那个环境,转到北方作穷生学,抗战时辗转到了延安,一般读者相差不多,只能从我作品中留下些“有趣”印象,看不出我反复提到的“寄希望于未来”的严肃意义。本文却以本地历史变化为经,永⽟⽗⺟个人及一家灾难情形为纬 ![]() ![]() ![]() 在本文末尾,我曾对于我个人工作作了点预言,也可说一切不出所料。由于 ![]() ![]() ![]() 至于湾台的噤令,则不免令人起幽默感。好像八百万美式装备,満以为所向无敌,因此坚决要从內战上见个⾼低的一伙,料不到终究被“小米加步 ![]() 至于三十多年前对永⽟的预言,从近三十年工作和生活发展看来,一切当然近于过虑。永⽟为人既聪敏能⼲, ![]() ![]() 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四⽇作于京北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大山里的人生 下一章 ( → ) |
游目集湘西神巫之爱福生芸庐纪事虎雏边城采蕨小说集长河阿丽思中国游 |
沈从文的免费经典名著《大山里的人生》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大山里的人生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大山里的人生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