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是刘心武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 作者:刘心武 | 书号:42144 时间:2017/9/26 字数:10832 |
上一章 第27讲 黛钗合一之谜 下一章 ( → ) | |
上一讲末尾,我提出了关于林黛⽟和薛宝钗的问题。其实,关于这两个角⾊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就有红![]() ![]() 从思想上说,林黛⽟对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不以为然,她从不劝贾宝⽟读圣贤书谋取功名,对自己的个 ![]() ![]() ![]() ![]()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有的红学家完全从自我审美感悟出发,觉得黛、钗如两山并立,二⽔分流,各现其美,各尽其妙,提出黛、钗合一的观点。有的读者,当然,主要是男 ![]() ![]() ![]() ![]() ![]() ![]() ![]() 把黛、钗之间的思想差异以现代的观点加以揭示,当然是对《红楼梦》的一种很好的读法,这样读,也就是把《红楼梦》当做一部具有反封建正统观念的进步的书,从中获得大巨的认识价值。通过贾宝⽟和林黛⽟这两个艺术形象,还可以分析出来,曹雪芹是在他们⾝上力图展现出社会新人的某些特 ![]() ![]() 到了今天,人们阅读《红楼梦》,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框框条条,对黛、钗这两个形象,持什么观点、抱什么态度的都有。我个人觉得,以现代意识为坐标,把黛、钗的思想差异揭示出来,指出黛⽟这个形象的主流是反封建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指出宝钗这个形象是顺应封建的,带有消极 ![]() 我读《红楼梦》,觉得黛、钗的思想差异,曹雪芹不是无意中写成那样的。认为黛、钗只有 ![]() ![]() 上面已经详细讲过,第五回写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是一幅画、一首诗,分明是黛、钗合一。《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终⾝误》一曲,是用宝⽟的口气咏叹,但也分明是把黛、钗合在一起说。后来警幻仙姑把其妹介绍给宝⽟,明写那女子是,鲜 ![]() 脂砚斋,我认为是曹雪芹的合作者,也认同其生活原型是曹雪芹的一位姓李的表妹,在书里面,她则被塑造成史湘云那样一个艺术形象。她批书,是明确指出了的,说,钗、⽟名虽二个,人却一⾝,此幻笔也。当然,即使脂砚斋确实是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她也未必能完全领悟曹雪芹的思想⾼度,她对八十回后情节的透露,对曹雪芹艺术手法的分析,参考价值是大于她对作品思想 ![]() ![]() ![]() 如果脂砚斋的原型真是史湘云,不知道她对曹雪芹在第三十二回里那样写湘、宝对话,究竟作何感想?那段情节还记得吧?贾雨村跑来拜见贾政,又要会见宝⽟,宝⽟不得不去。史湘云见他満心不⾼兴,就劝说他,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那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请大家注意,其实,前八十回书里并没怎么明写薛宝钗劝谏贾宝⽟,倒是非常具体地写了史湘云如此这般地来劝谏贾宝⽟。而贾宝⽟呢,就老实不客 气地让史湘云走人,说,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当袭人告诉史湘云,说薛宝钗为此也碰过钉子,极为难堪,幸而是宝姑娘碰的钉子,要是林姑娘,不知道会怎么哭闹呢。宝⽟就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若她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生分,就是活着的时候就分手,断绝关系。这些文字,很难做别的解释,比如说宝⽟并不真爱黛⽟,他对黛⽟主要是怜惜,同情黛⽟寄人篱下、体弱多病而已;也很难从这样的描写里得出在前八十回里,宝⽟实际上爱的是史湘云的结论。脂砚斋在第三十二回,写到宝⽟说那些话是“混帐话”后,有一条脂批,说是:写⾜憨宝⽟,殊可发一大笑!她竟然只觉得那是写宝⽟的 ![]() 但是,在上面我所引用过的第三十六回的那段文字,就是宝⽟愤恨立⾝扬名那一套居然污染了闺阁。那段文字下面接着就写,宝⽟不但有言论,而且有行动,他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条脂批,说,宝⽟何等心思,作者何等意见,此文何等笔墨!简直是赞赏有加。我觉得,这就说明,脂砚斋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表达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理解的。她懂得,曹雪芹写一个贾宝⽟,一个林黛⽟,两个人不在“混帐话”的指导下生存,是离经叛道的,非同小可的。她也容忍曹雪芹以她为原型,在前八十回里,写出一个其实完全不懂仕途经济的史湘云,只跟着薛宝钗原型那样的人学⾆所遭遇到的情况。 说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从本质上说,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忠臣,是尖锐对立的,这样的立论,我大体是认同的。但我的读后印象是,在前八十回里,这两个人的思想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都是折 ![]() ![]() ![]() 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书里宝钗对黛⽟最厉害的一次回话是哪次?您的看法不知道跟我会不会不谋而合?我认为是在第三十回里,黛⽟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薛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就⼲脆把炮口对准黛⽟、宝⽟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脸红无语,所以说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但是,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的情感冲突,很难说她那就是用坚持封建礼教的一套,来抨击二⽟的离经叛道。就这个情节而言,我觉得确实分析不出那样的內涵来。 到了第四十二回,这一回写到,因为黛⽟在前面玩牙牌的时候所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就要审问她。玩牙牌,说出那样的令词,是犯大忌的。其他人听出来没有,不得而知,可能是没听出来,或许以为不过是两句戏词儿。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看《西厢记》《牡丹亭》的戏不算越轨,读那样的书,却要被视为下流行为。薛宝琴作的十首怀古题材的灯谜诗,最后两首牵扯到《会真记》和《牡丹亭》,薛宝钗就“随处装愚”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不如另作两首为 是。”黛⽟辩解说,戏里有的,李纨也说,说书唱戏,里头都有,甚至算命求的签上的注批里也提到,意思就是可以从读书以外的途径得到那样的信息。李纨最后更明确地说,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没关系,留着吧,两首诗不用另作。宝琴作诗的情节,已经是第五十一回,但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多少有点古怪的封建礼教规范,即可以从戏曲曲艺里头知道,却不许直接去阅读那样的书籍词曲,有加深一步理解的作用。 记得我最初读第四十二回,读到宝钗把黛⽟叫到蘅芜院,让黛⽟跪下,说要审问黛⽟,我就想,啊,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回肯定要正面冲突、决一雌雄了!但是,往下一读,不对,竟是写黛、钗两个人的和好。这一回的回目,不但毫无火药味,倒充満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兰言”就是知心话;不是引出 ![]() 这一回脂砚斋特别批道,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这条批语很重要,她说《红楼梦》这书到第三十八回就已经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曹雪芹已经写成的,或已大体拟好回目,计划要完成的《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实际比这个数目要少。如果是一百二十回,那么到第三十八回就不是过三分之一,而是不⾜三分之一。估计曹雪芹的书稿至多是一百一十回,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穿贯全书,在全书过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擦摩冲撞。她那个话,就是说钗、⽟名虽二个,人却一⾝,此幻笔也,也是在这一回的批语里说的。她还说,请看黛⽟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死去后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跟她一样的感受。但是,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后来却被所谓借阅者 ![]() 我个人阅读《红楼梦》的感受,首先是黛、钗名不同,人也明明⽩⽩地是两个。但是,到第四十二回,她们竟和好了。这也确实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两个对立面本来可以比喻为两张牌,到这一回以后,却合为了一张牌,一个是这边牌面,一个是那边牌面,密不可分了。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写? 更值得推敲的是,曹雪芹让笔下的贾宝⽟也对黛、钗合一感到惊讶。第四十九回写到贾⺟深喜宝琴,连宝钗都醋意大发。宝⽟一向深知黛⽟有些小 ![]() ![]() ![]() ![]() ![]() ![]() 黛、钗合一,当然不是两个人完全合并为一个人,只是她们不再冲突,从相互防备到相互慰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曹雪芹通过宝⽟私下里去问黛⽟,给了一个解释。宝⽟借《西厢记》里一句话,就是:“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他这是问黛⽟,是几时她跟宝钗尽弃前嫌,和好到如此地步的?黛⽟就告诉宝⽟是怎么一回事儿:她说错了酒令,宝钗不是去向家长告发,而是私下里给她提醒,实际上进行保护,后来更怜惜她寄人篱下,派人给她送来上好的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从那时候起,她就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她对宝⽟说, 谁知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我素⽇只当她蔵奷!宝⽟这才明⽩。 宝⽟明⽩了,作为读者,我们也跟着就明⽩了吗?我开头,说实话,还是不怎么明⽩,后来,多读了几遍,又细想一番,才算明⽩过来。 在那个时代,如果宝钗背靠背地不让黛⽟知道,也不摆出正式告密的架势,只是趁一个机会,在她⺟亲或王夫人,或⼲脆在贾⺟面前,聊闲篇地淡淡说起,黛⽟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西厢记》《牡丹亭》的琊书词曲,读得⼊了 ![]() ![]() ![]() ![]() ![]() 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设计出黛、钗合一的情节?这才第四十二回啊,按全书一百零八回计算,一半都不到,两个本质上对立的艺术形象,就不互相冲突了。这说明,尽管我们后人有的按照现代意识,比较強调黛的反封建和钗的顺封建,喜 ![]() ![]() 我的看法是,曹雪芹他这样设计,是因为在他心目里,黛、钗尽管思想有别,追求不同,但她们同是闺阁囚徒,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庒抑,都属红颜薄命,都应给予理解、同情,为之惋惜、哀悼。 第七回,就是周瑞家的送宮花那一回,就写道,薛宝钗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暗示,她其实和其他贵族家庭的青舂女 ![]() ![]() ![]() 黛⽟一旦听到宝钗口吐心曲,达到理解,当然也就谅解了宝钗以往的种种,得出宝姐姐“竟真是个好人”的结论,也就不奇怪了。 黛⽟明爱宝⽟,宝钗暗恋宝⽟,宝⽟却只爱黛⽟,但他们都不能获得恋爱与婚姻的自由。那个时代,尤其是那样的家庭,婚姻是由⽗⺟来包办的。曹雪芹在第四十二回让黛、钗合一,不再以她们之间的思想行为差异和擦摩冲撞为情节的推动力,那么,他改换了什么样的 情节推动力?我以为,一是他从纵深开拓读者视野,像从第五十五回到第六十一回,除了其中第五十七回去写慧紫鹃试忙⽟,他用了六回书,把笔触延伸到大观园內外的中下层人物,让读者领略到更多种生命的更多样的生死歌哭,他让我们知道矛盾无处不在,而种种利益的、 ![]() ![]() ![]() ![]() ![]() ![]() 一位红 ![]() ![]() ![]() 在旧时代,确实,一般也不提倡亲姑表兄妹婚配,但如果是堂姑表兄妹呢,那就没关系了。⽗⺟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加以撮合,谁都会认为不成问题。 我跟那位红 ![]() ![]() ![]() ![]() ![]() ![]()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在实真的生活里,李氏的儿子死光了,女儿本来还有一个,嫁了人,生了她的外孙女,但是不久也死了。于是,她把那外孙女从江南接到京北,转化到小说里,就是林黛⽟。贾⺟那样珍爱宝⽟,可以理解,因为按那个时代的思维,过继来的儿子是个成年人,礼数上是⺟子,感情上很难达到 ![]() ![]() ![]() 这么一捋,你就该明⽩了,在实真的生活里,宝⽟的原型和黛⽟的原型,在⾎缘上,并不是亲姑表兄妹,再拿来跟宝钗的原型一比,啊,那宝⽟原型跟宝钗原型的⾎缘,反而离得近多了!要从优生的角度考虑,反而是宝⽟原型跟黛⽟原型结婚,更合适。 由于在实真的生活里,贾政原型是过继到贾⺟原型门下的,因此,转化到书里,你就可以感觉到,只要贾⺟在,在家庭的大事情上,尤其是宝⽟娶媳妇的事,贾政夫妇就是有主意,也不敢轻易表露,是必须看贾⺟眼⾊,听从贾⺟安排的。贾⺟呢,她知道自己跟贾政、贾赦的关系都是极为微妙的,因此,也就轻易不露峥嵘。第七十九回,写到贾赦做主,将 ![]() ![]() 亲跟贾⺟只是同族晚辈与族中老祖宗的那么一种很隔膜的关系, ![]() 附带说一下,我在前面讲贾府婚配时,分析出邢夫人是贾赦的续弦填房,有红 ![]() ![]() ![]() ![]() ![]() ![]() ![]() ![]() 贾⺟可以对 ![]() ![]() 当然,还有一个人,跟贾⺟⾎缘很近,就是湘云。小说里写得很清楚,她是贾⺟的娘家人,是贾⺟侄子的女儿,这个侄子和他的夫人都亡故了,是她另外两个侄子——保龄侯史鼐和忠靖侯史鼎夫妇——轮流在收养、照顾湘云。当然,湘云在⾎缘上,比黛⽟离得远一点,但毕竟⾎管里流着她娘家的⾎,因此书里写着,在大观园盖起来之前,湘云到了荣国府,也是跟贾⺟在一个大屋子里住。在实真的生活里,李氏和她的李姓的侄孙女——史湘云的原型——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浓于⽔的感情。 书里面所写,我们应该是看得明⽩的:王夫人、薛姨妈两姐妹,是一心想让宝⽟娶宝钗的。对于黛⽟,她们首先是绝对看不上其个 ![]() ![]() ![]() ![]() 贾政那个时候,还没有去考虑宝⽟的婚事,小说里后来让他出差在外,更管不了许多。那么,夺宝战是在谁跟谁之间展开呢?难道是在王氏姐妹和贾⺟之间展开吗?书里不是有很多处写到贾⺟对宝钗的夸赞么?⾼鹗续书,他设计了一个“调包计”计策虽然是王熙凤首创,贾⺟也是赞同支持的,还写到贾⺟最后厌烦了黛⽟,任她孤独悲惨地焚稿断痴情。那么,究竟在宝⽟娶亲的问题上,按曹雪芹的构思,贾⺟是怎么想的?在黛、钗之间,她这架至关重要的天平究竟朝哪边倾斜?黛、钗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我在下一讲里,继续跟您讨论。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 下一章 ( → ) |
刘心武揭秘红刘心武续红楼恶搞研习营(搏击俱乐部天净沙(问天大兵团凉州往事堕落门深宅活寡犬军 |
刘心武的免费综合其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