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刘心武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作者:刘心武 | 书号:42143 时间:2017/9/26 字数:11696 |
上一章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 下一章 ( → ) | |
贾元舂在前八十回里面正式出场很少,只有省亲的时候有她的一个重头戏,然后她就是一个背景人物了。八十回以后,贾元舂肯定是有戏的。因为在第五回的判词里面,预示了贾元舂后来的命运。 在红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说法,认为《红楼梦》有四个不解之谜,这四个不解之谜是:贾元舂判词之谜、贾元舂《恨无常》曲之谜、《红楼梦》书名之谜和《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前三个谜指的是什么,你一听就明⽩,都是《红楼梦》文本里出现过的,第四个谜则需要略微解释一下。这不是《红楼梦》文本里的,是《红楼梦》手抄本流传的过程里,在乾隆朝中期,有个叫富察明义的人,他读了以后,写了二十首绝句,诗句里透露出来,他所看到的手抄本似乎不止八十回,但八十回后也绝非⾼鹗所续,在诗中他道出了一些他所看到的八十回后的情节,但是他以诗的形式表达,又把自己的感慨糅合进去,意思就很朦胧,人们的理解就各不一样,因此也就成了不解之谜。由于红学界对这四个不解之谜争论不休,难有定论,因此有人⼲脆将它们称之为“红楼死结” 四个不解之谜里,四个死结里,两个都与贾元舂有关。可见《红楼梦》第五回里关于贾元舂的判词和《恨无常》曲,是难啃的硬骨头。可是,这两个谜非解破不可,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贾元舂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关系到我们对整部书的理解。我自己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也有所收获,现在我就把自己啃下这两块硬骨头以后,对这两个谜的解破,以及打开这两个死结的心得,竭诚地告诉大家,以供参考。 先来看关于贾元舂的判词。贾元舂在太虚幻境薄命司厨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处第二位,在她那一页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画弓当然是为了让我们联想到“宮”香橼当然是为了让我们联想到“元”弓又是凶器,被挂在上面不是什么吉兆;画旁边有一首歌词,那就是关于贾元舂的判词,一共四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宮闱。三舂争及初舂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短短的四句话,究竟在表达些什么?在每句判词的背后,究竟隐蔵着什么秘密?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是贾元舂判词的第一句。从字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难解释的,一个是一个年代,一个是做一件事,年头就是二十年,做什么事呢?“辨是非”但是红学界过去就觉得这句话很古怪,二十年是怎么算的?从什么时候算到什么时候?有人说了,大概是说贾元舂进宮二十年了。你想选秀女,按清朝规定,三年进行一次,备选女子在十四岁至十六岁之间最合适,有时也会略微降低一点年龄,那么我们假设贾元舂十三岁选上,她进宮二十年后,都三十三岁了,那就是一个中年妇女了。这个“二十年”意味着什么呢?是表示说她在宮里面待得久呢,还是想表示她在宮里面待得还不够长?说它⼲嘛啊?“二十年”不好解释。“辨是非”就更不好解释了。过去有人怎么解释啊?说她二十年在皇宮里面,不断地去辨别皇帝的是非。这可能吗?这有必要吗?一个妇女好容易得到皇帝的宠爱,她会用二十年时间去辨皇帝的是非?在那个社会里,皇帝只有是,没有非,他怎么着都是对的,除非他的权力被别人拿走了,他是个傀儡皇帝,否则,他掌大权的话,虽然有时候他也会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对于所谓“诤臣”有时候还会加以表扬,但是他拍了板,那就是定论了,就得照办,皇帝他本人,乃是非的终极标准。特别是当时宮廷里面的妃嫔,皇帝是严噤她们⼲预朝政的。在清朝的康、雍、乾三朝,这一点皇帝把持得很紧,也没有出现过后妃⼲预朝纲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书里写贾元舂用二十年的时间辨是非,不可能是去辨皇帝的是非。 当然,有人坚持认为“二十年来辨是非”就是二十年里不断地分辨皇帝的是非,贾元舂就那么做,曹雪芹他就是那么个意思。我也很尊重他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大家讨论,才能够去愈来愈接近那个实真的存在。讨论是好事,大家记得《红楼梦》里写“秋慡斋偶结海棠社”贾宝⽟怎么说的呀?说“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管自说出来大家平章”咱们应该按贾宝⽟的倡议去做。皇帝有没有非?从今天的产无阶级⾰命立场来看的话,不消说,你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是个大大的非;从当时农民起义者的角度来看的话,皇帝当然也绝对是大非,是个必须要推翻的坏东西。问题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小说里面的贾元舂这个角⾊,从贾元舂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她不会去把自己的人生目的确定为去辨别皇帝的是非,小说里面也没有任何情节写到她去辨别皇帝的是非,连这样的暗示也没有。所以咱们讨论贾元舂这个艺术形象,就很难解释她究竟在分辨谁的什么是非,而且用二十年时间去辨。 这句话现在我又把它分成两截,咱们先来讨论“二十年”《红楼梦》里面“二十年”这个字样可是多次出现的哟,您回忆一下。《红楼梦》里面经常出现一些年代语言,比如说在第五回,警幻仙姑碰到宁荣二公,宁荣二公在嘱托她的话里,就有一个年代概念,他们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在这里宁荣二公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百年”就是说他们这个家族的荣华富贵流传到故事发生的那一刻,也就是贾宝⽟在宁国府、在秦可卿的卧室里面午睡的时候,已经是有一百年了。这个数字和清朝确立他们的权政,又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这些朝代的那个年数大体相合,和生活当中的曹家,从他们当年在关外被八旗兵俘虏,沦为正⽩旗的包⾐到当时的那个年数也是大体相合的。这也就再次说明,《红楼梦》是具有自叙 ![]() ![]() 大家印象更深刻的应该是第七回的焦大醉骂。咱们在前几讲里面,引用分析了焦大他所骂的一些话,下面咱们再引用一句。焦大醉骂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二十年头里”这就又出现一个“二十年”焦大所指的“二十年头里”应该是什么时候呢?小说它是一个虚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在实真的生活当中,如果是一个焦大的生活原型在那个时候骂,他所说的那二十年“二十年头里”大体是什么时候?在前几讲里,我已经分析了《红楼梦》文本的时代背景,虽然作者托言“无朝代年纪可考”实际上脂砚斋就指出“大有考证”我就已经考证出来,第一回至第十六回,应该大体上是雍正时期,更具体地说,是在雍正朝晚期,也就差不多是雍正暴死之前。雍正,大家知道,他当皇帝当了十三年,是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份突然死亡的。在雍正朝最后,说“二十年头里”那么减去雍正朝的年头,所指的就是康熙朝。“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这句话就证明,小说里面的贾家在二十多年前,他们的状态比小说里面写到秦钟到他们那儿去做客,然后让焦大把他送回家的时候要強得多。那个时候,焦大作为一个老仆是非常风光的,非常神气的,谁也惹不起的。考虑到《红楼梦》它是一部带有自叙 ![]() ![]() 我上一讲已经跟大家说了,第十六回实际上讲的是雍正暴亡和乾隆登基的情况,整个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小说节奏加快,说“老爷又往东宮去了”然后就写到贾元舂不但“才选凤藻宮”而且得到皇帝的特许,还可以回家省亲了,于是贾府开始为省亲做准备了,这对贾氏宗族是一件天大的事,大家都很喜悦。这个时候,家里面的老仆人赵嬷嬷,还有王熙凤,她们就开始议论省亲的事情。这个时候,王熙凤的话里面也有一些年代数字,比如王熙凤说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王熙凤在这儿用了一个很概括的时间概念“二三十年”从雍正朝晚期,往前推二三十年,就恰恰是康熙皇帝南巡的那个时间段。康熙他是在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最后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然后他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去世的。雍正他只当了十三年皇帝,你从雍正十三年往前推二三十年,大体就是康熙后几次南巡的那个时间。所以曹雪芹写王熙凤这样讲,他也是有实真生活为依托的。曹雪芹写这些人物,说这些话,不是凭空的艺术创造、艺术想像,当然写小说可以完全脫离生活实真去凭空想像,世界上有那样的小说,但是《红楼梦》不属于那种类型。 我个人的研究证实,《红楼梦》里面所讲出来的这些年代数字,都是与康、雍、乾三朝里政局的情况、曹家的兴衰对榫的,都是能够落到实处的,能够找到生活的原型事件、原生状态的。书里有一个年代数字的表述,我特别重视,是在第四十七回,贾⺟有一个表述,她说:“我进了这门子,做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什么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这个数字就忽然精确到个位,前面你看都是一些“百年”“二十年”“二三十年”那样的概括 ![]() ![]() ![]() ![]() ![]() ![]() 我说这么多,什么目的呢?就是告诉你“二十年来辨是非”的这个“二十”不会是一个随便写下的数字,而是和我刚才说的那些数字一样,也是可以相应地加以推算的一个数字。“二十年来”怎么个算法呢?我个人认为,不是说贾元舂已经进宮了二十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贾元舂为了一件事情,她可以说是辛苦了二十年。为一件什么事情呢?现在我们所读到的判词,在多数的版本上都叫做“二十年来辨是非”实际上在古本《红楼梦》里面,不完全是这样的写法,起码有两个古本里面,它写的是“二十年来辨是谁”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很可能这样的古本里边的这个句子,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她二十年来,一直在判断有一个人究竟是谁,这个人绝不是皇帝,皇帝是谁还用她去判断吗?她所判断的,就是小说里面的秦可卿。因为,我们从这个小说所叙述的贾家的情况来看,贾元舂不可能年龄非常大。如果贾元舂年龄非常大,王夫人生不下她来,小说里的王夫人也无非是一个五十几岁或者接近六十岁的妇女。贾元舂,她的生活原型我们在上一讲里面也说了,应该是曹家曹的一个女儿,或者是曹的一个女儿,总之,她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亲姐姐或者堂姐姐。这个人应该是在选秀女的时候,有机会被选中了,又由于他们曹家的背景不是特别好,虽然属于上三旗里的正⽩旗,但属于正⽩旗里面的包⾐世家的后代,皇帝宠信你家,可以让你家男人做官,但是论⾝份、⾎统,她不能和那些正宗的満族家庭的女子相比。所以她一开始,我在上一两讲里面已经分析了,可能并不能直接地进到皇帝的那个宮里面去,她可能会被分配到皇帝下面的太子或者是其他阿哥的那些居所去,供那些人使役,她是从下到上,从低到⾼,一步步地完成了她人生的旅程。 贾元舂,大体而言,她应该比秦可卿稍微大一点,也无非是大个四五岁的样子。在她四五岁记事的时候,她就发现他们家族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 ![]() 前面我已经多次给大家指出,雍正登基以后,所要对付的政敌非常之多,他对废太子这一支不会放松警惕,但是没有把他们作为打击的首选。而且对于废太子的儿子弘皙,他还遵照康熙的遗嘱,封他为郡王,后来又升为亲王——当然他是把弘皙移到了郑家庄去居住,不让他住在皇城里面。这种安排,不是圈噤,雍正不能公开宣布把他圈噤起来,这和废太子的待遇应该在表面上是两样的。雍正当然会对弘皙有所监视,可是弘皙的自由度应该就比圈噤状态要大得多,后来弘皙他自己私立內务府七司了嘛,可见弘皙的活动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弘皙不可能不关注他的这个蔵匿在曹家的妹妹,这个妹妹在逐渐长大以后,也不可能不和弘皙、她家族的人发生关系;而且既然弘皙并不是一个被圈噤的人,她又有行动自由,她就可以短时间地或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到郑家庄的亲王府里去住。因此,秦可卿之所以不但⾎统⾼贵,而且她也有一种⾼于贾家的见识和修养,从其原型的这种成长历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贾元舂她要来琢磨自己家族里面的这样一个秦可卿究竟是谁,这个在上一两讲里面我已经给大家分析过了。贾元舂的原型很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先被送去参选秀女,又由于本⾝条件不是非常好,一开头可能并没有被选拔到皇帝的⾝边,而且很可能是先被派去伺候胤和弘皙他们。你想,如果在胤第二次被废前夕,胤的家族曾经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即将临盆的一个妇女,把她生孩子的这个事情隐瞒起来,或者谎报生下的婴儿是个死婴,最后还把这个落生的婴儿偷渡出宮殿,寄养到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一贯相好的官僚家族里面,这是完全可能的。而贾元舂原型在小时候,她可能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比她小一点的女子有点奇怪,但是她不可能有深刻的意识,她也不一定有去仔细辨认她是谁的浓厚趣兴。但是她到了胤和弘皙的生活空间里面以后,她就会从那个空间里面的一些妇人的嘁嘁喳喳的私语里面,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府里面当年说是生育了,然后生出来又死掉的婴儿,很可能就是她小时候,忽然出现在她家族里的那个女孩,于是她就一直琢磨这个事情。那句判词之所以在有的古本上写作“二十年来辨是谁”它的含义就是贾元舂一直在琢磨,他们贾府里面的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她不是到了当今皇帝⾝边才开始“辨是谁”的,她从四五岁上就开始纳闷了,后来她选秀女选上了,她还在辨,再后来她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她辨到第二十年的时候,她的判断就成 ![]() 我在上一讲里分析出,贾元舂的生活原型,后来又从胤和弘皙的⾝边,通过內务府的二次分配,移到了弘历的⾝边。她逐渐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以后,就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来揭露这件事情,告发了秦可卿被蔵匿的事情。你想她如果是四五岁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到二十年以后,她应该是二十四五岁;而弘历在做皇帝的时候差不多也是二十四五岁,这两个人的年龄应该是比较相当的。弘历对来到他⾝边的这样一个曹家的女子肯定产生了好感,她得到了弘历的宠爱。这时正好雍正暴亡,弘历登基,而弘历登基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抚平政治伤口,上下做团结工作,该赦的赦,该免的免。贾元舂原型,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个曹家女子,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就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无论是这个生活原型,还是小说里的贾元舂,告发家族蔵匿皇家女子,都得选择一个最佳时机。她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她觉得自己要坚持原则,我是皇家的人,我要坚持一个至⾼无上的皇家原则,皇家里面有个别的人做了这种不对头的事情,我有揭发的义务。她第二个目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她揭发自己的家蔵匿了不该蔵匿的人,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家族遭连累,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让自己的家族得到解脫。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告发,她的家族就能得到赦免解脫呢?她看到了新皇帝在忙着⼲什么呢?就是正在给所有这些皇族遗留问题画句号呢。同时,第三个目的,她是为了达到隐蔵心底的一个愿望。她不可能没有一个往上爬的愿望,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而且家里配合得也很好,皇帝会认为她忠孝贤德,所以小说里写皇帝最后就把贾元舂提升了,她于是就“才选凤藻宮,加封贤德妃”了。小说里面写的,虽然把实真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在顺序上略有挪移,但大体上应该就是这样。经过我这样分析,你再读小说里面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你会觉得它在叙述的时间排列上就基本合理了。因此我觉得“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的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并不难解释。 关于贾元舂的判词,第二句是“榴花开处照宮闱”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不过是一句景观描写而已。我不这样认为,这一句也需要解破出其中的深意。 “榴花开处照宮闱”“榴”就是石榴,石榴有一个什么特点啊?石榴多籽。为什么在紫噤城里妃嫔住的那些院落里面都种石榴树啊?它有时候不直接栽在地下,而是栽在一个大盆里面,现在你去故宮参观,有时候还能发现,月台上一溜都是石榴树。封建社会,从皇族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多子多福。康熙皇帝本⾝就是一个榜样,你看他那么多子女,而且以子女众多为荣、为喜。“榴花开处”意味着什么?我个人以为,意味着小说里面的那个贾元舂实际上她已经为皇帝孕怀了,所以她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一般来说,皇帝宠爱一个妇女,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她为自己有所生育,特别是能给自己生儿子。所以贾元舂她后来命运为什么悲惨呢?因为从小说里面我们看不到一点痕迹,说她把怀的这个孩子生下来了。在实真的生活当中,情况可能也是很悲惨的,她的原型给乾隆怀了孩子,孩子却并没有能顺利地落生。所以“榴花开处照宮闱”那个石榴树开着花,石榴树开花就意味着要结石榴果,但是结出来没有呢?它不是“石榴结处照宮闱”它仅仅是“榴花”并没有完全结成石榴。这一句就点出来,贾元舂她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 关于贾元舂判词的第三句是“三舂争及初舂景”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指贾府四位姐小——元舂、 ![]() ![]() 那这句话又为什么被人说是“红楼死结”是不解之谜呢?大家知道,贾家有四个平辈的女 ![]() ![]() ![]() ![]() ![]() ![]() ![]() ![]() ![]() ![]() 非把“三舂”解释为元、 ![]() ![]() ![]() ![]() 关于贾元舂判词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对于这句判词,红学界争议更大。那么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哪里?这句判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虎兕相逢大梦归”我这么一念,下面我看有的红 ![]() 有的研究者认为,原来是“虎兔”因为“兔”字跟“兕”很相似,当年的抄手抄错了;有的研究者也认为是抄错,但却是把“兕”字错抄成了“兔”字,因为“兕”字比“兔”字生僻,如果原来是“兔”很难想像有人会把一个常见的字抄成一个许多人都不会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念的怪字;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鹗续书的时候选定了“兔”字,他那是别有用心,故意把曹雪芹原作里传递的权力斗争的信息,化解为一种宿命,一种 ![]()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应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不用解释了,一种猛兽。兕也是一种猛兽,犀牛一类的那种兽,独角兽,很凶猛,⾝体体积很大,力气很⾜,顶起人来很可怕。它跟虎之间可以说是有得一搏的,很难说一定是虎胜,也很难说一定是兕胜。在虎兕相逢,两兽的恶斗当中,贾元舂如何了呢?“大梦归”这个你应该能理解,就是意味着她死掉了,人生如梦,魂归离恨天,就是死掉了。 但是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鹗、程伟元他们续后四十回《红楼梦》,写了元妃之死。⾼鹗他的续书是有一些优点的,我不想全盘否定,但是⾼鹗写这个贾元舂之死确实是太荒唐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怎么写的。 首先,⾼鹗说贾元舂怎么死的呀?没有发生任何不测,她是“自选了凤藻宮后,圣眷隆重,⾝体发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肥胖症。说她“未免举动费力,每⽇起居劳乏,时发痰疾”说她吃荤东西吃多了,喉咙这儿老堵着痰“偶沾寒气”以后,就“勾起旧疾”勾起她的旧病后“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因此就薨逝了。她是因为发福,因为多痰,因为受了风寒,可能得了点儿感冒,她就死了,很太平地死在凤藻宮里面了。那么,前面第五回的判词也好,关于她的《恨无常》曲也好,关于她那首灯谜诗也好,等于都⽩写了,一点没有暗示作用,成胡言 ![]() 那他怎么解释“虎兔相逢大梦归”呢?这不是我非要跟⾼鹗过不去。他实在没办法,他写的才确实是胡言 ![]() ![]() ![]() ![]() ![]() 当然了,第五回不仅是通过一个判词来暗示贾元舂的最后结局,还通过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一支曲《恨无常》,来概括贾元舂的命运。因此对贾元舂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话,就必须对《恨无常》曲以及书中其他的一些描写来做研究,来做分析。我的下一讲,就将专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贾元舂之死,我们下一讲再见。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下一章 ( → ) |
刘心武续红楼恶搞研习营(搏击俱乐部天净沙(问天大兵团凉州往事堕落门深宅活寡犬军独立团 |
刘心武的免费综合其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