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张廷玉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22798 |
上一章 章一百七十三 下一章 ( → ) | |
文苑一 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已。永、宣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钩棘,而气体渐弱。弘、正之间,李东 ![]() ![]() ![]() ![]() ![]() 杨维桢(陆居仁 钱惟善) 胡翰 苏伯衡 王冕(郭奎 刘炳) 戴良(王逢 丁鹤年) 危素 张以宁(石光霁 秦裕伯) 赵壎(宋僖等) 徐一夔 赵捴谦(乐良等) 陶宗仪(顾德辉等) 袁凯 ⾼启(杨基等) 王行(唐肃 宋克等) 孙蕡(王佐等) 王蒙(郭传) 杨维桢,字廉夫,山 ![]() ![]() ![]() ![]()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琊?”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诏,⽩⾐宣至⽩⾐还”盖⾼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免。诗震 ![]()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侍其人还之。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同郡⻩溍、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 ![]() ![]()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门下侍郞辙之裔也。⽗友龙,受业许谦之门,官萧山令,行省都事。明师下浙东,坐长子仕闽,谪徙滁州。李善长奏官之,力辞归。伯衡警敏绝伦,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元末贡于乡。太祖置礼贤馆,伯衡与焉。岁丙午用为国子学录,迁学正。被荐,召见,擢翰林编修。力辞,乞省觐归。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致仕,太祖问谁可代者,濂对曰:“伯衡,臣乡人,学博行修,文词蔚赡有法。”太祖即征之,⼊见,复以疾辞,赐⾐钞而还。二十一年聘主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二子恬、怡,救⽗,并被刑。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幼贫,⽗使牧牛,窃⼊学舍,听诸生诵书,墓乃返,亡其牛,⽗怒挞之,已而复然。⺟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 ![]() ![]() ![]() ![]() ![]() 同时郭奎、刘炳皆早参戎幕,以诗名。奎,字子章,巢县人。从余阙学,治经,阙亟称之。太祖为吴国公,来归,从事幕府。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命奎参其军事,文正得罪,奎坐诛。炳,字彦昺,鄱 ![]()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家百暨医、卜、释、老之说。学古文于⻩溍、柳贯、吴莱。贯卒,经纪其家。太祖初定金华,命与胡翰等十二人会食省中,⽇二人更番讲经、史,陈治道。明年,用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辈训诸生。太祖既旋师,良忽弃官逸去。辛丑,元顺帝用荐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依张士诚。久之,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 ![]() ![]() 逢,字原吉,江 ![]() ![]() 时又有丁鹤年者,回回人。曾祖阿老丁与弟乌马儿皆世商。元世祖征西域,军乏饟,老丁杖策军门,尽以赀献。论功,赐田宅京师,奉朝请。乌马儿累官甘肃行省左丞。⽗职马禄丁,以世荫为武昌县达鲁花⾚,有惠政,解官,留葬其地。至正壬辰,武昌被兵,鹤年年十八,奉⺟走镇江。⺟殁,盐酪不⼊口者五年。避地四明。方国珍据浙东,最忌⾊目人,鹤年转徙逃匿,为童子师,或寄僧舍,卖浆自给。及海內大定,牒请还武昌,而生⺟已道阻前死,瘗东村废宅中,鹤年恸哭行求,⺟告以梦,乃啮⾎沁骨,敛而葬焉。乌斯道为作《丁孝子传》。鹤年自以家世仕元,不忘故国,顺帝北遁后,饮泣赋诗,情词凄恻。晚学浮屠法,庐居⽗墓,以永乐中卒。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楚昭、庄二王咸礼敬之。正统中,宪王刻其遗文行世。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门。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宮人,不受。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郞、监察御史、工部侍郞,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 ![]() ![]() ![]()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顷之,坐失朝,被劾罢。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內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时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 ![]()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舂秋》举进士,由⻩岩判官进合六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 ![]()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国中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本以《舂秋》致⾼第,故所学尤专《舂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舂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藁俱失传,而以宁《舂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舂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裕伯,字景容,大名人。仕元,累官至福建行省郞中。遭世 ![]() 赵壎,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属文。元至正中举于乡,为上犹教谕。洪武二年,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篪、傅恕、王锜、傅著、谢徽为纂修官,而壎与焉。以是年二月,开局天界寺,取元《经世大典》诸书,用资参考。至八月成,诸儒并赐赍遣归。而顺帝一朝史犹未备,乃命儒士欧 ![]() 寻召修⽇历,授翰林编修。⾼丽遣使朝贡,赐宴,乐作,使者以国丧辞。壎进曰:“小国之丧,不废大国之礼。”太祖甚悦,命与宋濂同职史馆,濂兄事之。尝奉诏撰《甘露颂》,太祖称善。出为靖江王府长史,卒。 始与壎同纂修者汪克宽、陶凯、曾鲁、⾼启、赵汸、贝琼、⾼逊志并有传,今自宋僖以下可考者,附著于篇。 宋僖,字无逸,余姚人。元繁昌教谕,遭 ![]() 陈基,字敬初,临海人。少与兄聚受业于义乌⻩溍,从溍游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顺帝 ![]() ![]() 张文海,鄞人,与同里傅恕并⼊史馆。 徐尊生,字大年,淳安人。《元史》成,受赐归,复同修⽇历。后以宋濂荐授翰林应奉,文字草制,悉称旨。寻以老疾辞还。 傅恕,字如心,鄞人。学通经史,与同郡乌斯道、郑真皆有文名。洪武二年诣阙陈治道十二策,曰:正朝廷、重守令、驭外蕃、增禄秩、均民田、更法役、黜异端、易服制、兴学校、慎选举、罢榷盐、停榷茶。太祖嘉纳之,遂命修《元史》。事竣,授博野知县,后坐累死。 斯道,字继善,慈溪人,与兄本良俱有学行。洪武中,斯道被荐授石龙知县,调永新,坐事谪役定远,放还,卒。斯道工古文,兼精书法。子缉,亦善诗文。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 ![]() 傅著,字则明,长洲人。史成,归为常 ![]() 谢徽,字元懿,长洲人。史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寻擢吏部郞中,力辞不拜,归。复起国子助教,卒。徽博学工诗文,与同邑⾼启齐名。弟恭,字元功,亦能诗。 朱右,字伯贤,临海人。史成,辞归。已,征修⽇历、宝训,授翰林编修。迁晋府右长史。九年卒官。 朱廉,字伯清,义乌人。幼力学,从⻩溍学古文。知府王宗显辟教郡学。李文忠镇严州,延为钓台书院山长。洪武初,《元史》成,不受官归。寻征修⽇历,除翰林编修。八年扈驾中都,进诗十章,太祖称善,为和六章赐之。已而授楚王经,迁楚府右长史。久之,辞疾归。廉好程、朱之学,尝取《朱子语类》,摘其精义,名曰《理学纂言》。 王彝,字常宗,其先蜀人,⽗为昆山教授,遂卜居嘉定。少孤贫,读书天台山中,师事王贞文,得兰溪金履祥之传,学有端绪。尝著论力诋杨维桢,目为文妖。《元史》成,赐银币还。又以荐⼊翰林,⺟老乞归。坐知府魏观事,与⾼启俱被杀。 张孟兼,浦江人,名丁,以字行。史成,授国子学录,历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尝为太祖言:“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即臣基,又次即孟兼。”太祖颔之。孟兼 ![]() ![]() ![]() 李汶,字宗茂,当涂人。博学多才,史成,除巴东知县,移南和。晚年归里,以经学训后进。 张宣,字藻重,江 ![]() 张简,字仲简,吴县人。初师张雨为道士,隐居鸿山。元季兵 ![]() 杜寅,字彦正,吴县人。史成,官岐宁卫知事。洪武八年,番贼既降复叛,寅与经历熊鼎俱被害。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文,与义乌王祎善。洪武二年八月诏纂修礼书,一夔及儒士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并与焉。明年书成,将续修《元史》,祎方为总裁官,以一夔荐。一夔遗书曰: 迩者县令传命,言朝廷以续修《元史》见征,且云执事谓仆善叙事,荐之当路,私心窃怪执事何忄卷忄卷于不材多病之人也。仆素谓执事知我,今自审终不能副执事之望,何也? 近世论史者,莫过于⽇历,⽇历者,史之 ![]() 往宋极重史事,⽇历之修,诸司必关⽩。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必报,百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匦奏,下至钱⾕、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以录。犹患其出于吏牍,或有讹失。故欧 ![]() 元朝则不然,不置⽇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已。其于史事,固甚疏略。幸而天历间虞集仿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耝备。 是以前局之史,既有十三朝实录,又有此书可以参稽,而一时纂修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辈皆有史才史学,廑而成书。至若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稽之书,惟凭采访以⾜成之,窃恐事未必核也,言未必驯也,首尾未必穿贯也。而向之数公,或受官,或还山,复各散去。乃 ![]() ![]() 一夔遂不至。未几,用荐署杭州教授。召修《大明⽇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疾辞,赐文绮遣还。 赵捴谦,名古则,更名谦,余姚人。幼孤贫,寄食山寺,与朱右、谢肃、徐一夔辈定文字 ![]() ![]() 乐良,字季本。迮雨,字士霖。赵俶,字本初。洪武中,官国子监博士。以年老乞归,加翰林待制。 张昱,字光弼,庐陵人。仕元,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郞,行枢密院判官。留居西湖寿安坊,贫无以葺庐,酒间为瞿佑诵所作诗,笑曰:“我死埋骨湖上,题曰诗人张员外墓⾜矣。”太祖征至京,悯其老,曰“可闲矣”厚赐遣还,乃自号可闲老人。年八十三卒。 吴志淳,字主一,元末知靖安、都昌二县。奏除待制翰林,为权幸所阻,避兵于鄞。 朱芾,字孟辨,洪武初,官编修,改中书舍人。 陶宗仪,字九成,⻩岩人。⽗煜,元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少试有司,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窥。出游浙东、西,师事张翥、李孝光、杜本。为诗文,咸有程度,尤刻志字学,习舅氏赵雍篆法。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驴举为行人,又辟为教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署为军谘,亦不赴。洪武四年诏征天下儒士,六年命有司举人才,皆及宗仪,引疾不赴。晚岁,有司聘为教官,非其志也。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所著有《辍耕录》三十卷,又葺《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并传于世。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家世素封,轻财结客,豪宕自喜。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彝鼎、秘玩,筑别业于茜泾西,曰⽟山佳处,晨夕与客置酒赋诗其中。四方文学士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方外士张雨、于彦、成琦、元璞辈,咸主其家。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暨饩馆声伎,并冠绝一时。而德辉才情妙丽,与诸名士亦略相当。尝举茂才,授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 ![]() 孙作,字大雅,江 ![]() 元末文人最盛,其以词学知名者,又有张宪、周砥、⾼明、蓝仁之属。 张宪,字思廉,山 ![]() 周砥,字履道,吴人,侨无锡。博学工文词,与宜兴马治善,遭 ![]() ![]() ⾼明,字则诚,永嘉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处州录事,辟行省掾。方国珍叛,省臣以明谙海滨事,择以自从,与论事不合。及国珍就抚, ![]() 蓝仁,字静之。弟智,字明之,崇安人。元时,清江杜本隐武夷,崇尚古学,仁兄弟俱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內附后,例徙濠梁,数月放归,卒。智,洪武十年被荐,起家广西佥事,著廉声。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为府吏,博学有才辨,议论飙发,往往屈座人。洪武三年荐授御史。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凯上言:“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之道。”帝敕台省延名士直午门,为诸将说书。后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宮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久之以寿终。凯工诗,有盛名。 ![]() ⾼启,字季迪,长洲人。博学工诗。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荐,偕同县谢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三年秋,帝御阙楼,启、徽俱⼊对,擢启户部右侍郞,徽吏部郞中。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徽亦固辞,乃见许。已,并赐⽩金放还。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 ![]() ![]() 基,字孟载,其先蜀嘉州人,祖宦吴中,生基,遂家焉。九岁背诵《六经》,及长著书十万余言,名曰《论鉴》。遭 ![]() ![]() 张羽,字来仪,后以字行,本浔 ![]() ![]() 徐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工诗,善画山⽔。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吴平,谪徙临濠。洪武七年被荐至京。九年舂,奉使晋、冀,有所廉访。暨还,检其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以政绩卓异,擢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岷,道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依卖药徐翁家,徐媪好听稗官小说,行⽇记数本,为媪诵之。媪喜,言于翁,授以《论语》,明⽇悉成诵。翁大异之,俾尽读家所有书,遂淹贯经史家百言。未弱冠,谢去,授徒齐门,名士咸与 ![]() 始吴中用兵,所在多列炮石自固,行私语所知曰:“兵法柔能制刚,若植大竹于地,系布其端,炮石至,布随之低昂,则人不能害,而炮石无所用矣。”后常遇舂取平江,果如其法。行亦自负知兵,以及于祸云。 初,⾼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启、贲、逊志、羽自有传。 唐肃,字处敬,越州山 ![]() ![]() ![]() 谢肃,官至福建佥事,坐事死。 宋克,字仲温,长洲人。伟躯⼲,博涉书史。少任侠,好学剑走马,家素饶,结客饮博。迨壮,谢酒徒,学兵法,周流无所遇,益以气自豪。张士诚 ![]() ![]() 尧臣,字唐卿,永嘉人。⼊吴,为士诚客。城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 吕敏,字志学,无锡人。元时为道士,洪武初,官无锡教谕。十三年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 陈则,字文度,昆山人。洪武六年举秀才,授应天府治中。俄擢户部侍郞,以阅实户口,出为大同府同知,进知府。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 ![]() ![]() ![]() ![]() ![]() 王佐,字彦举,先河东人,元末侍⽗官南雄,经 ![]() ![]() ![]() 赵介,字伯贞,番禺人。博通六籍及释、老书。气豪迈,无仕进意。行以囊自随,遇景,赋诗投其中,⽇往来西樵泉石间。有司累荐,皆辞免。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卒于南昌舟次。四子,洁、绚、绎、纯,皆善诗文,工篆隶。绚,隐居不出,有⽗风。纯,仕御史。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三年以明经荐授洛 ![]() ![]() ![]() 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赵孟頫之甥也。敏于文,不尚榘度。工画山⽔,兼善人物。少时赋宮词,仁和俞友仁见之,曰“此人唐佳句也”遂以妹 ![]() ![]() 郭传,一名正传,字文远。洪武七年,帝御武楼,赐学士宋濂坐,谓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学之士,卿知其人乎?”对曰:“会稽有郭传者,学有渊源,其文雄赡新丽,其议论 ![]() 部分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 ![]() ![]() ![]() ![]() ![]()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強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级员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诏,⽩⾐宣至⽩⾐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 ![]()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山,人们视为“三⾼士”墓。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氵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満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 ![]() ![]() ![]() ![]()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朝门下侍郞苏辙的后裔。⽗亲苏友龙,受业于许谦,做过肖山县令。 伯衡机敏无双,博览群书,古文写得好,元末为本乡贡生。太祖设礼贤馆,伯贤应召。太祖称帝之前三年,任命他为国子监学录,后任学正。由于他人的举荐,太祖召见他,升为翰林编修,但他辞归省亲。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退休,太祖问谁可代替,宋濂回答道“:伯衡是臣的同乡,学问渊博,道德⾼尚,文章蔚为可观。”太祖立即召见他,他却因病辞谢。洪武二十一年,受聘主持会试。事毕又辞职返乡。不久,聘为处州教授,因对朝廷的奏章中有错误而被 ![]()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年幼家贫,给人放牛,因多次贪听私塾读书,很晚才归,丢失了牛,屡遭⽗亲痛打,但他始终不改。⺟亲说:“冕儿既然如此痴心向学,由他去吧。”于是王冕躲在庙里,夜间借佛前油灯读书。会稽人韩 ![]() ![]() 王冕多次参加科举,但每试不中,从此放弃科举仕途,北游燕京,在元秘书监泰不花家中的教馆为师。泰不花推荐他出来做官,王冕极力推辞。他常说天下将会大 ![]() ![]()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诸子家百及医、卜、佛、老之说。从⻩氵晋、柳贯、吴莱学古文。柳贯逝世后,良为他料理家务。太祖初平定金华,命良与胡翰等十二人在中书省任职,每天二人轮流为太祖讲解经史,论述治国之道。第二年,授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等一同训导诸生。太祖班师,良忽然弃官而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顺帝授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元朝大势已去,避居于吴中,投附于张士诚。以后,又见士诚将败,携家取海道抵登、莱,准备投奔扩廓贴木儿,由于道路不通,在昌乐寓居数年。 洪武六年(1373),良始南归,改姓易名,隐居于四明山。太祖访知,于洪武十五年召至京师南京,试考他的文才,命居于会同馆,每⽇以大官的膳食款待,拟复其官,良以年老有病而力辞,因而有忤皇帝的旨意,第二年四月,就自尽了。元亡之后,只有戴良与王逢不忘元朝皇帝,常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在诗歌中。 戴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王逢,字原吉,江 ![]() ![]() 危素,字太仆,金奚⾕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年少即通《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木亨求学。元至正元年(1341),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预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赐金及宮女,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由于有些记载遗失,无据可依,危素便买了一些饧饼馈送宦官,向他们询得一些实情,写进书中,终成全史。后历任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郞、监察御史、工部侍郞,最后至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这时,时局已不稳定,危素多次上章议论朝政之得失。至正十八年(1358),参预中书省事,提出一系列建议:请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兵马;毋 ![]() 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任事。上都宮殿遭火灾,朝廷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为素谏止。他奏请皇帝亲至南郊祭天,另筑北郊祭地,斥责天地合祭的错误。在向皇帝讲述时,陈述民间疾苦,朝廷因而诏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饥民。淮南兵 ![]() 素在房山住了四年,明军将进至燕京,淮王贴木儿不花代理国政,起任素仍为翰林学士承旨。素刚到京,明军就进⼊燕京,素跑到报恩寺投井自尽,被该寺僧人大梓救起,劝他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之死。”素才息自尽的念头。明军迫近史库,素去求援镇抚吴勉等救出,从而使《元实录》未受损失。 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他多次探求元兴亡的原因,且奉诏撰《皇陵碑》,都令太祖満意。不久,因没有上朝而被劾罢官。一年后又复职,兼弘文馆学士。皇帝赐他小车,准免朝拜。太祖赐宴诸学士,多次遣宦官劝酒,并亲赋诗一首以显示对臣子们的恩宠,并命各学士也赋诗进呈。素的诗最后写成,太祖看后连声称好,说:“素老成,有先天下忧而忧之意。”这年素已年⾼七十。御史王著等认为素本是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于是将他谪居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去世。 早在至元年间,西域僧人嗣古妙⾼要毁掉宋朝皇帝在会稽的诸陵墓。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把宋徽宗以后的皇陵掘出,以攫取金宝,将帝后的遗骨收集起来葬于杭州故宮,上筑一塔,名曰:“镇南塔”以表示镇服。还把宋理宗的头骨用作饮器。真伽倒台后,其财产都被没收归官,头骨也送⼊宣政院,赐给所谓“帝师”素在翰林院受皇帝召见时,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尾。太祖叹息不已。命北平守将从西域僧人那里购得头骨,诏令官府暂时安葬于⾼坐寺西北。第二年,绍兴进献永穆陵图,将理宗头骨葬于宋朝陵园。这件事实际上是危素提议的。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名一清,元代为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八岁时,有人指控其伯⽗,县衙将其伯⽗逮捕下狱,以宁到县衙去讲理。知县认为此孩童非凡,命他赋《琴堂诗》,他秉笔立就,伯⽗得以释放,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以通《舂秋》而举进士。由⻩岩判官而晋升为合六府尹。因某事犯法而免官,滞留江、淮十年之久。元顺帝征他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中,一些有声望的学者如虞集、欧 ![]() 明军占据元朝京都京北,以宁与危素都被召到明都南京,对皇帝的询问都做了満意的回答,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宠遇。太祖曾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帝给纸笔命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1369)秋,以宁奉旨出使安南,封其主陈⽇火奎为国王。临行时,太祖题诗一首送行。他刚⼊安南境,陈⽇火奎死。安南人请求将皇帝诏书授其嫡长子,以宁不肯。在洱江留居三天,告谕王子去向朝廷告哀,请求承袭王爵。以宁得朝廷之命,等待后派的使者林唐臣到后再⼊安南境办事。他在安南教王子服丧三年,令安南人仿效国中行叩拜礼。太祖闻知,嘉奖以宁,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御制诗八章。后逝于回国途中,诏令地方官府送灵柩归其故乡,沿途州县都要祭奠。 以宁为人洁净无瑕,不营财产,奉使安南往返,除⾐被行装外,别无他物。他本是以《舂秋》中进士,故所学尤专于《舂秋》,受益颇多。撰有《胡传辨疑》及《舂王正月考》。元朝故官来京人士中,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最大,素长于文,以宁长于经。素所撰宋、元史稿都已失传,以宁关于《舂秋》的著作流行于世。 赵埙,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于文辞。元至元年间乡试中举,为上犹教谕。 洪武二年(1369),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修《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为总裁官,征山林的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启、赵氵方、张文海、徐尊生、⻩諶、傅恕、王钅奇、傅著、谢徽等为纂修官,埙也参与其事,于当年二月在天界寺开局,取元《经世大典》等书作为参考。至八月完成,诸儒遣散归家。但顺帝一朝史实不全,于是命儒士欧 ![]() 陶宗仪,字九成,⻩岩人。⽗名陶煜,元代任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年少时曾参加过科举试考,但不中即罢,潜心钻研古学,在浙东拜张翥、李孝先、杜本等人为师。其诗文均有造诣,尤其精于篆文书法,一生不肯为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领其生学赴南京参加礼部会试,宣读《大诰》。归家不久即病逝。著有《辍耕录》三十卷。他对《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书,进行修残补缺,使传于世。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其家世代无授官封爵之人,却也富有,而他轻财好客,豪放不拘。三十岁才立志读书,购买古书、名画、彝鼎、古玩等,别建一室于茜泾西,题名曰“⽟山佳处”从早至晚与宾客在此饮酒赋诗。四方文学之士如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等以及僧道如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人,都来做客。其园林池⽔亭台楼阁之盛,图书史籍之多以及送人礼物、声伎等等,在当时是首屈一指。德辉才情并茂,与诸名士不相上下。 曾中秀才,授会稽教谕,又征为浙江行省员官,他都不去就任。张士诚占据苏、浙,招收知名之士,东南儒士不少去投附。士诚 ![]() 不久,召埙回朝编修⽇历,授翰林编修。⾼丽遣使来朝贡、赐宴,作乐,使者因有国丧而辞谢。埙向太祖进言说“:小国之丧,不废大国之礼。”太祖非常⾼兴,命他与宋濂同在史馆任职,濂待他以兄。曾奉诏撰《甘露颂》,太祖称赞写得好。出京任靖江王府长史。寿终。 孙作,字大雅,江 ![]() ![]()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为府吏。博学有辩才,发起议论来有如暴风一般,往往使在座的人难以对付。洪武三年(1370)被荐举授为御史。国初,武臣恃功骄横,得罪的人⽇多,凯上书说“:诸将习于用兵,恐不知君臣之礼,请于都督府聘请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去都堂听讲,这样才是他们保族保⾝之道。”太祖采纳他的建议,令御史台和中书省聘请名士轮流在午门为诸将讲经说礼。太祖审判罪犯后,怕凯送皇太子复审时,会怜悯他们而宽大处理。凯回来后,帝问道:“朕与太子谁处理得对,”凯叩头回答说:“陛下之法正直,太子之心慈。”太祖认为他老奷巨猾,两面讨好而厌恶他。凯惶恐不安,告假回乡。不久寿终。 袁凯工于诗,颇有名声。 ![]() ⾼启,字季迪,长洲人。学识广博,工于诗词。张士诚占据苏浙,启在外祖⽗家,住于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年,被荐举,与同县谢徽被征召参与编纂《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又命他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帝在宮中楼台召见他们,升启为户部右侍郞,徽为吏部郞中。启奏称自己年少不敢当此重任,徽也极力推辞,蒙恩准,随后赐他俩⽩金放还。启曾赋诗,诗中有所讽刺,太祖甚为不満,但未表示出来。启归家后,居于青丘,靠教书为生。知府魏观将他家迁到郡城,旦夕相见,二人相处甚 ![]() 明初,苏淞一带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四杰”以同唐代之王、杨、卢、骆四杰相对应。 张孟兼,名丁,字孟兼,浦江人。参加修纂《元史》。史成,授国子监学录。历任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曾对太祖说“:当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是臣刘基,再次是孟兼。”太祖点头称是。孟兼 ![]()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于文章,与义乌王。。友善。洪武二年(1369)八月,朝廷诏令纂修礼书,一夔与其他儒士如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等参与其事。一夔曾进言“:前宋朝极重史事。百官之升降、刑赏之予夺、御史台谏官之上书、侍臣之向皇帝奏事、中外的奏报、以至于钱粮、甲兵、诉讼、制作,总之,凡有关政事,无不随⽇记录,犹恐文书官吏有所记错或遗漏。故欧 ![]() ![]() “元朝则不然,不设置《⽇历》和《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时政科,派遣一文学去掌管其事,然后将所记之事 ![]() ![]() “因此,上次开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实录》,又有虞集《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加修纂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学,勤勉成书。至于元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穿贯。以前参与编修的诸公,有的已受官任职,有的隐归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这不才又多病之人来承担继续修撰,我虽愿达到执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谨上此书说明情况,请求明察。” 一夔后未参加续修《元史》。不久,荐任杭州教授,召回朝修纂《大明⽇历》,书成后,要授他翰林院官,因患⾜病而辞归。 赵捴谦,本名古则,后更名谦,余姚人。幼即孤贫,寄食于山中寺庙,与朱右、谢肃、徐一夔等以文 ![]() ![]() 洪武十二年(1379),太祖命文学侍臣修《正韵》,当时,捴谦二十八岁,应聘⼊京师,授中都国子监典簿。久后,召为琼山县学教谕,洪武二十八年逝于番禺。 其后,门人柴钦在修《永乐大典》时,建议将其师所撰之《声音文字通》收编进去。朝廷命立即去捴谦家中索取。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在吴做官,基出生在吴,故也是吴人。杨基九岁能背诵《六经》,长大后著书十万余言,题名《论鉴》。元末战 ![]() ![]() 此前,会稽杨维桢客居于吴中,以诗自豪。基在维桢家做客时,赋《铁笛歌》一首,维桢惊喜,与基共同做东,对一同来游的人说:“我在吴又得一铁,你们向他学习比向老铁学要好。”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通经史及家百之言。不到二十岁便拜别老翁,去齐门招徒授学,名士都与他 ![]() 太祖,攻取吴中时,到处多用炮石来防守,行私下对好友说:“兵法说以柔能制刚,如果在地上树立许多大竹,系布于竹端,炮石打来落在布上,随竹的弹 ![]()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禀 ![]() ![]() ![]() 孙蕡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遗失不传。番禺赵纯说他深⼊研究了天人 ![]()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元史金史辽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南史 |
张廷玉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明史》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明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明史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