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张廷玉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28533 |
上一章 章一百七十一 下一章 ( → ) | |
儒林二 ○陈献章(李承箕 张诩) 娄谅(夏尚朴) 贺钦 陈茂烈 湛若⽔(蒋信等) 邹守益(子善等) 钱德洪(徐爱等) 王畿(王艮等) 欧 ![]()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夜不辍。筑 ![]() ![]()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处。比归⽩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坐静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用应酬随吾所 ![]() 献章仪⼲修伟,右颊有七黑子。⺟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与登涉山⽔,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张诩,字廷实,南海人,亦师事献章。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寻丁忧,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一谒孝陵即告归。献章谓其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 ![]() 娄谅,字克贞,上饶人。少有志绝学。闻吴与弼在临川,往从之。一⽇,与弼治地,召谅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谅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亲之。景泰四年举于乡。天顺末,选为成都训导。寻告归,闭门著书,成《⽇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附会者,以程子论黜之。著《舂秋本意》十二篇,不采三传事实,言:“是非必待三传而后明,是《舂秋》为弃书矣。”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然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子,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 子忱,字诚善,传⽗学。女为宁王宸濠妃,有贤声,尝劝王毋反。王不听,卒反。谅子姓皆捕系,遗文遂散轶矣。 门人夏尚朴,字敦夫,广信永丰人。正德初,会试赴京。见刘瑾 ![]() ![]() 贺钦,字克恭,义州卫人。少好学,读《近思录》有悟。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已而师事陈献章。既归,肖其像事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参议。檄未至而⺟死,乃上疏恳辞,且陈四事。一,谓今⽇要务莫先经筵,当博访真儒,以资启沃。二,荐检讨陈献章学术醇正,称为大贤,宜以非常之礼起之,或俾参大政,或任经筵,以养君德。三,內官职掌,载在《祖训》,不过备洒扫、司启闭而已。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政令,招权纳宠,邀功启衅。或引左道,进 ![]() ![]() ![]() 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年十八,作《省克录》,谓颜之克己,曾之⽇省,学之法也。弘治八年举进士。奉使广东,受业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以主静之学。退而与张诩论难,作《静思录》。寻授吉安府推官,考绩过淮,寒无絮⾐,冻几殆。⼊为监察御史,袍服朴陋,乘一疲马,人望而敬之。以⺟老终养。供⺟之外,不办一帷。治畦汲⽔,⾝自 ![]() ![]() 茂烈为诸生时,韩文问莆田人物于林俊,曰:“从吾。”谓彭时也。又问,曰:“时周。”且曰:“与时周语,沉疴顿去。”其为所重如此。 湛若⽔,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命之出,乃⼊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与相应和。寻丁⺟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 ![]() ![]() ![]() 若⽔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辨。”若⽔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之学为求之于外,若⽔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 ![]() ![]() 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迁,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郞。垣,字峻之,温州府知府。枢,刑部主事,疏论李福达事,罢归,自有传。 蒋信,字卿实,常德人。年十四,居丧毁瘠。与同郡冀元亨善,王守仁谪龙场,过其地,偕元亨事焉。嘉靖初,贡⼊京师,复师湛若⽔。若⽔为南祭酒,门下士多分教。至十一年,举进士,累官四川⽔利佥事。却播州土官贿,置妖道士于法。迁贵州提学副使。建书院二,廪群髦士其中。龙场故有守仁祠,为置祠田。坐擅离职守,除名。信初从守仁游时,未以良知教。后从若⽔游最久,学得之湛氏为多。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曰正学先生。卒年七十九。时宜兴周冲,字道通,亦游王、湛之门。由举人授⾼安训导,至唐府纪善。尝曰:“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与信集师说为《新泉问辨录》。两家门人各相非笑,冲为疏通其旨焉。 邹守益,字谦之,安福人。⽗贤,字恢才,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大理评事,数有条奏,历官福建佥事,擒杀武平贼渠⻩友胜。居家以孝友称。 守益举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出王守仁门。以廷对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逾年告归,谒守仁,讲学于赣州。宸濠反,与守仁军事。世宗即位,始赴官。嘉靖三年二月,帝 ![]() 陛下 ![]() ![]() 昔先帝南巡,群臣 ![]() 帝大怒,下诏狱拷掠,谪广德州判官。废 ![]() ![]() ![]() 守益天姿纯粹。守仁尝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里居,⽇事讲学,四方从游者踵至,学者称东廓先生。居家二十余年卒。隆庆初,赠南京礼部右侍郞,谥文庄。 先是,守仁主山东试,堂邑穆孔晖第一,后官侍讲学士,卒,赠礼部右侍郞,谥文简。孔晖端雅好学,初不肯宗守仁说,久乃笃信之,自名王氏学,浸 ![]() 子善,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以刑部员外郞恤刑湖广,矜释甚众。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万历初,累官广东右布政使,谢病归。久之,以荐即家授太常卿,致仕。子德涵、德溥。德涵,字汝海,隆庆五年进士。历刑部员外郞。张居正方噤讲学,德涵守之自若。御史傅应祯、刘台相继论居正,皆德涵里人,疑为 ![]() ![]()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余姚人。王守仁自尚书归里,德洪偕数十人共学焉。四方士踵至,德洪与王畿先为疏通其大旨,而后卒业于守仁。嘉靖五年举会试,径归。七年冬,偕畿赴廷试,闻守仁讣,乃奔丧至贵溪。议丧服,德洪曰:“某有亲在,⿇⾐布绖弗敢有加焉。”畿曰:“我无亲。”遂服斩衰。丧归,德洪与畿筑室于场,以终心丧。十一年始成进士。累官刑部郞中。郭勋下诏狱,移部定罪,德洪据狱词论死。廷臣 ![]() ![]() 穆宗立,复官,进阶朝列大夫,致仕。神宗嗣位,复进一阶。卒年七十九。学者称绪山先生。 初,守仁倡道其乡,邻境从游者甚众,德洪、畿为之首。其最初受业者,则有余姚徐爱,山 ![]() 爱,字曰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郞中。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守仁言:“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爱卒,年三十一,守仁哭之恸。一⽇讲毕,叹曰:“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率门人之其墓所,酹酒告之。 蔡宗衮,字希渊。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四川提学佥事。 朱节,字守中。正德八年进士。为御史,巡按山东。大盗起颜神镇,蔓州县十数。驱驰戎马间,以劳卒。赠光禄少卿。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王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卢可久,字一松。程粹,字养之。皆永康诸生。与同邑应典,皆师守仁。粹子正谊,历顺天府尹。 应典,字天彝。进士。官兵部主事。居家养⺟,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可久传东 ![]() 董涷,字子寿,海宁人。年六十八矣,游会稽,肩瓢笠诗卷谒守仁,卒请为弟子。子⾕,官知县,亦受业守仁。 王畿,字汝中,山 ![]() ![]() ![]() 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为人子,令⽗至此,得为人乎!”出代⽗役,⼊定省,惟谨。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艮言,诧言:“何类王中丞语。”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辨久之,大服,拜为弟子。明⽇告之悔,复就宾位自如。已,心折,卒称弟子。从守仁归里,叹曰:“吾师倡明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百。抵京师,同门生骇异,匿其车,趣使返。守仁闻之,不悦。艮往谒,拒不见,长跪谢过乃已。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远,出⼊于二氏。 艮传林舂、徐樾,樾传颜钧,钧传罗汝芳、梁汝元,汝芳传杨起元、周汝登、蔡悉。 樾,字子直,贵溪人。举进士。历官云南左布政使。元江土酋那鉴反,诈降。樾信之,抵其城下,死焉。诏赠光禄寺卿,予祭葬,任一子官。 舂,字子仁,泰州人。闻良知之学,⽇以朱墨笔识臧否自考,动有绳检,寸尺不逾。嘉靖十一年会试第一,除户部主事,调吏部。缙绅士讲学京师者数十人,聪明解悟善谈说者,推王畿,志行敦实推舂及罗洪先。进文选郞中,卒官,年四十四。发其箧,仅⽩金四两,僚友棺敛归其丧。 汝芳,字维德,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太湖知县。召诸生论学,公事多决于讲座。迁刑部主事,历宁国知府。民兄弟争产,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已。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觐,劝徐阶聚四方计吏讲学。阶遂大会于灵济宮,听者数千人。⽗艰,服阕,起补东昌,移云南屯田副使,进参政,分守永昌,坐事为言官论罢。初,汝芳从永新颜钧讲学,后钧系南京狱当死,汝芳供养狱中,鬻产救之,得减戍。汝芳既罢官,钧亦赦归。汝芳事之,饮食必躬进,人以为难。钧诡怪猖狂,其学归释氏,故汝芳之学亦近释。 杨起元、周汝登,皆万历五年进士。起元,归善人。选庶吉士,适汝芳以参政⼊贺,遂学焉。张居正方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累官吏部左侍郞。拾遗被劾,帝不问。未几卒。天启初,追谥文懿。汝登,嵊人。初为南京工部主事,榷税不如额,谪两淮盐运判官,累官南京尚宝卿。起元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禅。汝登更 ![]() 蔡悉,字士备,合肥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常德推官。筑郭外六堤以免⽔患。擢南京吏部主事,累官南京尚宝卿,移署国子监。尝请立东宮,又极论矿税之害。有学行,恬宦情。仕五十年,家食強半。清 ![]() 欧 ![]() ![]() 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宮,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族人瑜,字汝重,亦学于守仁。守仁教之曰:“常〈舀欠〉然无自是而已。”瑜终⾝践之。举于乡,不就会试,曰:“老亲在,三公不与易也。”⺟死,庐墓侧。虎环庐嗥,不为动。历官四川参议,所至有廉惠声。年近九十而卒。 罗洪先,字达夫,吉⽔人。⽗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郞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 ![]() 十八年简宮僚,召拜舂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舂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強,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 ![]() ![]() ![]()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 ![]() ![]() ![]() ![]()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壑沟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 ![]() 程文德,字舜敷,永康人。初受业章懋,后从王守仁游。登洪先榜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坐同年生杨名劾汪鋐事,下诏狱,谪信宜典史。鋐罢,量移安福知县,迁兵部员外郞。⽗忧,庐墓侧,终丧不⼊內。起兵部郞中,擢广东提学副使,未赴,改南京国子祭酒。⺟忧,服阕,起礼部右侍郞。俺答犯京师,分守宣武门,尽纳乡民避寇者。调吏部为左。已,改掌詹事府。三十三年,供事西苑。所撰青词,颇有所规讽,帝衔之。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帝疑文德 ![]() 吴悌,字思诚,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进士。除乐安知县,调繁宣城,征授御史。十六年,应天府进试录,考官评语失书名,诸生答策多讥时政。帝怒,逮考官谕德江汝璧、洗马欧 ![]() 悌为王守仁学,然清修果介,反躬自得为多。万历中,子仁度请恤。吏部尚书孙丕扬曰:“悌,理学名臣,不宜循常格。”遂用⻩孔昭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乡人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并祀,曰五贤祠,学者称疏山先生。 仁度,字继疏。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三王并封议起,抗疏争之。久之,擢吏部主事,历考功郞中。稽勋郞中赵邦清被劾,疑同官邓光祚等嗾言路,愤 ![]() ![]() ![]() 何廷仁,初名秦,以字行,改字 ![]() 守仁之门,从游者恒数百,浙东、江西尤众,善推演师说者称弘纲、廷仁及钱德洪、王畿。时人语曰:“江有何、⻩,浙有钱、王。”然守仁之学,传山 ![]() 邦采,字君亮。族子晓受业守仁,归语邦采,遂与从兄文敏及弟侄九人谒守仁于里第,师事焉。⽗忧,蔬⽔庐墓。免丧,不复应举。提学副使赵渊檄赴试,御史储良才许以常服⼊闱,不解⾐检察,乃就试,得中式。久之,除寿宁教谕,擢嘉兴府同知,弃官归。邦采识⾼明,用力果锐。守仁倡良知为学的,久益敝,有以揣摩为妙悟,纵恣为自然者,邦采每极言排斥焉。 文敏,字宜充。⽗丧除,绝意科举。尝曰:“学者当循本心之明,时见己过,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 ![]() 良政,字师伊。守仁抚江西,与兄良弼,弟良器、良贵,咸学焉。提学副使邵锐、巡按御史唐龙持论与守仁异,戒诸生勿往谒,良政兄弟独不顾,深为守仁所许。良政功尤专,孝友敦朴,燕居无惰容,尝曰:“不尤人,何人不可处;不累事,何事不可为。”举乡试第一而卒。良弼尝言“吾梦见师伊,辄汗浃背”其为兄惮如此。良器,字师颜。 ![]()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礼部郞中、福建佥事。累官太仆少卿,降光禄少卿。隆庆末,出为陕西参政。张居正柄国,以京察罢归。万历中,南赣巡抚张岳疏荐之。吏部言:“六年京察,祖制也。若执政有所驱除,非时一举,谓之闰察。时槐在闰察中,群情不服,请召时槐,且永停闰察。”报可。久之,陆光祖掌铨,起贵州参政,旋擢南京鸿胪卿,进太常,皆不赴。 时槐师同县刘文敏,及仕,遍质四方学者,自谓终无所得。年五十,罢官,反⾝实证,始悟造化生生之几,不随念虑起灭。学者 ![]() ![]() ![]() ![]() 庐陵陈嘉谟,字世显,与时槐同年进士。为给事中,不附严嵩,出之外。历湖广参政,乞休归,专用力于学。凡及其门者,告之曰:“有塘南在,可往师之。”塘南,时槐别号也。年八十三卒。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学同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成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就改吏部。已,调北部。尚书杨博恶孚远讲学,会大计京朝官,黜浙人几半,博乡山西无一焉。孚远有后言,博不悦,孚远遂移疾去。隆庆初,⾼拱荐起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招大盗李茂、许俊美,擒倭 ![]() ![]() ![]() ![]() 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佛者。知建昌,与郡人罗汝芳讲学不合。及官南京,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郞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并主讲席。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孚远作《九谛》以难之,言:“文成宗旨,原与圣门不异,以 ![]() 尤时熙,字季美,洛 ![]() 张后觉,字志仁,茌平人。⽗文祥,由乡举官广昌知县。后觉生有异质,事亲考,居丧哀毁,三年不御內。早岁,闻良知之说于县教谕颜钥,遂精思力践,偕同志讲习。已而贵溪徐樾以王守仁再传弟子来为参政,后觉率同志往师之,学益有闻。久之,以岁贡生授华 ![]() 东昌知府罗汝芳、提学副使邹善皆宗守仁学,与后觉同志。善为建愿学书院,俾六郡士师事焉。汝芳亦建见泰书院,时相讨论。犹以取友未广,北走京师,南游江左,务以亲贤讲学为事,门弟子⽇益进。凡吏于其土及道经茌平者,莫不造庐问业。巡抚李世达两诣山居,病不能为礼,乃促席剧谈, ![]() 其门人,孟秋、赵维新最著。秋,自有传。维新,亦茌平人,年二十,闻后觉讲良知之学。遂师事之。次其问答语,为《弘山教言》。 ![]() ![]() 邓以赞,字汝德,新建人。张元忭,字子荩,绍兴山 ![]() 隆庆五年,以赞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而元忭以廷试第一,授修撰。万历初,座主张居正枋国政,以赞时有匡谏,居正弗善也,移疾归。久之,补原官,旋引退。诏起中允,至中途复以念⺟返。再起南京祭酒,就擢礼部右侍郞,复就转吏部,再疏请建储,且力斥三王并封之非,中言:“中宮钟爱元子,其愿早正舂宮,视臣民尤切。陛下以厚中宮而缓册立,殆未谅中宮心。况信者,国之大宝,建储一事,屡示更移,将使诏令不信于天下,非所以重宗庙,安社稷也。”会廷臣多谏者,事竟寝。寻召为吏部右侍郞,力辞不拜。以赞登第二十余年,在官仅満一考。居⺟忧,不胜丧而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洁。 元忭尝抗疏救御史胡涍,又请进讲《列女传》于两宮,修《二南》之化,皆不省。万历十年奉使楚府还,过家省⺟,既行心动,辄驰归,仅五⽇,⺟卒。元忭奉二亲疾,汤药非口尝弗进,居丧毁瘠,遵用古礼,乡人多化之。服阕,起故官,进左谕德,直经筵。先是,元忭以帝登极恩,请复⽗官,诏许给冠带。至是复申前请,格不从。元忭泣曰:“吾无以下见⽗⺟矣。”遂悒悒得疾卒。天启初,追谥文恭。 以赞、元忭自未第时即从王畿游,传良知之学,然皆笃于孝行,躬行实践。以赞品端志洁,而元忭矩矱俨然,无流⼊禅寂之弊。元忭子汝霖,江西参议。汝懋,御史。 孟化鲤,字叔龙,河南新安人。孟秋,字子成,茌平人。化鲤年十六,慨然以圣贤自期。而秋儿时受《诗》,至《桑中》诸篇,辄弃去不竟读。化鲤举万历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时相 ![]() ![]() 秋举隆庆五年进士。为昌黎知县,有善政。迁大理评事,去之⽇,老稚载道泣留。以职方员外郞督视山海关。关政久驰,奷人出⼊自擅,秋噤之严。中流言,万历九年京察坐贬,归涂与 ![]() 化鲤自贡⼊太学,即与秋道义相勖,后为吏部郞,而秋官尚宝,比舍居,食饮起居无弗共者,时人称“二孟”化鲤之学得之洛 ![]() 来知德,字矣鲜,梁山人。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举于乡。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不饮酒茹荤。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蔬食,誓不见有司。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所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诸书,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笃。自言学莫邃于《易》。初,结庐釜山,学之六年无所得。后远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数年,始悟《易》象。又数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意。又数年始悟卦变之非。盖二十九年而后书成。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力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 邓元锡,字汝极,南城人。十五丧⽗,⽔浆不⼊口。十七行社仓法,惠其乡人。已为诸生,游邑人罗汝芳门,又走吉安,学于诸先达。嘉靖三十四年举于乡,复从邹守益、刘邦采、刘 ![]() 休宁范涞知南城时,重元锡。后为南昌知府,万历十六年⼊觐,荐元锡及刘元卿、章潢于朝。南京祭酒赵用贤亦请征聘,如吴与弼、陈献章故事。得旨,有司起送部试,元锡固辞。明年,御史王道显复以元锡、元卿并荐,且请仿祖宗征辟故事,无拘部试。诏令有司问病,痊可起送赴部,竟不行。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复并荐二人,诏以翰林待诏征之,有司敦遣上道,甫离家而卒。乡人私谥文统先生。 元锡之学,渊源王守仁,不尽宗其说。时心学盛行,谓学惟无觉,一觉即无余蕴,九容、九思、四教、六艺皆桎梏也。元锡力排之,故生平博极群书,而要归于《六经》。所著《五经绎》、《函史上下编》、《皇明书》,并行于世。 元卿,字调⽗,安福人。举隆庆四年乡试,明年会试,对策极陈时弊,主者不敢录。张居正闻而大怒,下所司申饬,且令人密诇之,其人反以情告,乃获免。既归,师同邑刘 ![]() 潢,字本清,南昌人。居⽗丧,哀毁⾎溢。构此洗堂,联同志讲学。辑群书百二十七卷,曰《图书编》。又著《周易象义》、《时经原体》、《书经原始》、《舂秋窃义》、《礼记劄言》、《论语约言》诸书。从游者甚众。数被荐,从吏部侍郞杨时乔请,遥授顺天训导,如陈献章、来知德故事,有司月给米三石赡其家。卒于万历三十六年,年八十二。其乡人称潢自少迄老,口无非礼之言,⾝无非礼之行, ![]() 部分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正统十二年(1447)乡试中举,但后来礼部会试落榜,随吴与弼讲学,仅半年而归,⽇夜苦读。自建“ ![]() 献章之学以静修为主,教授生学正坐静心,从静中悟出个道理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置可否,曾说:“我二十七岁才拜吴聘君为师,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也未得其门而⼊,直到回到家乡新会之⽩沙里,专心致力于学习方法,也还是一无所得。于是舍繁求简,长时间坐静,然后才有所悟,致使⽇常言行虽随心所 ![]() 娄谅,字克贞,上饶人。少年时有志于研究宏伟独到的学术。闻吴与弼在临川,便去向他求学。有一天,与弼种地,召谅去看看,并对他说,学者须亲自做一些琐细的事。谅平素豪放不羁,从此以后有所改变,虽洒扫房屋台阶之事,也必亲⾝去做。 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举。天顺末年选为成都训导。不久告假回家,闭门著书。著《目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他认为《周礼》所记都是天子之礼,是国礼;《仪礼》所述皆公卿大夫及士庶人之礼,是家礼。把《礼记》作为前二经的解说,其內容附于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于一经者,总附于二经之后。诸儒对三礼的解释有牵強附会者,则以二程的有关议论进行批驳。著《舂秋本意》十二篇,不采用《左传》、《公羊传》、《⾕梁传》的事实,认为“:是非必待有三传而后才明⽩,那么《舂秋》就可以成为不必要的书了。”其学说认为:收回放纵之心是为了达到独慎之⼊门,勿忘勿助是独慎的主旨。当时胡居仁批评娄谅的学术思想近于宋代的陆九渊,后来罗钦顺也认为类似禅学。王守仁少年时也曾受业于娄谅。 夏尚朴,字敦夫,广信永丰人,娄谅的弟子。正德初年,尚朴赴京会试,见刘瑾 ![]() 贺钦,字克恭,义州卫人。少时好学,读朱熹与吕祖谦合撰的《近思录》,有所领悟。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之职,随后拜陈献章为师。归家后绘陈献章的肖像行尊师之礼。弘治改元(1488),因阁臣的举荐,起用为陕西参议。任命诏书未到,因⺟亲去世而上疏辞职归家守丧。同时疏陈四事:一、今⽇政务要事莫先于开经筵,当访求真儒为皇帝讲学,以治国之道来开导皇上。二、检讨陈献章,学术淳正,称为大贤,应以非常之礼起用他,或让他参预家国大政,或担任经筵讲官,以养君主的德 ![]() ![]() 正德四年(1509),刘瑾清查辽东田亩,百姓惶恐不安,义州郡守又贪婪横暴, ![]() ![]() 贺钦做学问不求广博,而是专读《四书》、《六经》、《小学》,目的是为⽇后亲⾝实践。他认为,做学问不必好⾼骛远,而在于戒慎,在于收回放纵了的心。终年七十四岁。 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十八岁做《省克录》,认为颜渊之“克己”曾子之“⽇省”都是做学问的方法。弘治八年(1495)进士及第。奉使至广东,拜陈献章为师,献章对他讲主静之学。与张诩辩论而做《静思录》。不久,授吉安府推官,为考核官吏政绩而过淮,天寒无棉⾐,几乎冻死。⼊朝任监察御史,袍服简朴,骑一疲马。人们望而敬之。 因⺟亲年老,请求归家奉养。家中除供养⺟亲所需物品外,连一 ![]() ![]() 茂烈当生学时,韩文问林俊,莆田有哪些人物,回答说有从吾,即彭时。又问还有谁,回答说还有时周,并说“:与时周谈话,重病会立即消除。”对茂烈的器重由此可知。 湛若⽔,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求功名,后奉⺟亲之命,⼊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沙陈献章的生学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与他一唱一和,互相呼应。不久⺟亲去世,他在墓边守孝三年。建“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先教他们学习礼节,然后听讲。 嘉靖初年⼊朝,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以求仁为目的。随后又上疏道“:陛下初临朝听政,渐渐不能克制自己,左右近臣以声⾊琊教来 ![]() ![]() ![]() 若⽔在他一生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以纪念陈献章。九十⾼龄还漫游南京。路经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邹守益告诫他们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更不要轻易妄与论辩。”若⽔原与守仁一同讲学,学术思想相同,后各主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若⽔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之学为求之于外。若⽔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还说:“ ![]() ![]()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王守仁弟子。正德六年(1511),科考会试第一,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告假归乡,拜谒王守仁,讲学于赣州。宁王宸濠谋反,他参与王守仁军务。世宗即位,始回朝居官任职。 嘉靖三年(1524)二月,世宗 ![]() “陛下 ![]() ![]() “且群臣引经证古,是希望陛下维护正统,这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不理解而责怪他们,说他们违反圣上旨意,不严肃庄重。臣考察历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斥为琊佞谄媚小人。师丹、司马光等,当时说他们欺蒙轻忽,后世都认为他们正直,敬仰他们。将来的人看今天的事,如同今天的人看待古代事情一样,望陛下不要怕改正错误,要体察群臣对陛下忠爱之心。信任他们,任用他们,把离职的大臣招回来,不使奷佞之徒动摇家国的大政方针,使宮中不和。 “昔⽇先帝武宗南巡,群臣相继上书谏阻,先帝大怒,岂不是说他们是欺慢皇上而可治罪。陛下在王府闻其事,必认为这是尽忠于先帝。如今陛下即位,能不容许群臣尽忠于陛下吗?” 世宗看了守益的奏疏大怒,诏令将守益下狱拷打,贬为广德州判官。守益在广德拆毁 ![]() 很久以后,被举荐起任南京吏部郞中,随后朝廷招为司经局洗马。守益因见太子年幼,不能出朝至其藩封之地,便与霍韬一道进呈《圣功图》。图中绘有自神农、唐尧住的茅屋,屋前土阶,至世宗在西苑耕田养蚕,共十三幅。世宗认为是在诽谤他,几乎得罪皇上,幸因霍韬为世宗所器重,才得无事。第二年,调守益为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由于夏言一心要使他远离京师,故调他去南京掌管翰林院。御史⽑恺奏请留守益侍奉太子,而被贬谪。不久,改任守益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皇帝祖庙遭火灾,守益陈请朝廷上下都要反省,并说:“殷中宗、⾼宗这样做了,化妖孽为吉祥,国运长久。”世宗大怒,削其职为民。守益禀 ![]() 守益在家乡每天讲学,四方向他求学的人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东廓先生”在家居二十余年而逝世。隆庆初年,赠南京礼部右侍郞。谥文庄。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改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王守仁自辞尚书职归还故里,德洪同数十人去拜门下求学。其后,四方学子相继而至。 嘉靖五年(1526)赴京会试,但未参加廷试便回家了。七年冬,同王畿赴京参加廷试,闻守仁逝世,便奔丧至贵溪。在讨论丧服时,德洪说:“我双亲尚在,不能为先生披⿇戴孝。”王畿说:“我已无亲。”便着丧服。丧事毕,德洪与畿都归家,仍悼念不已。十一年,德洪中进士,官至刑部郞中。郭勋下狱,移 ![]() 德洪被夺官后,周游四方,讲“良知”之学。当时士大夫都以讲学来沽名钓誉。而德洪、王畿都因是王守仁的⾼⾜,尤为人所尊崇。德洪对问题的思考不如王畿透彻,而在⾝体力行方面又比王畿強。最后畿⼊于禅学,而德洪还没有超出儒学的范围。 穆宗即位,复德洪官职,并进阶朝列大夫。不久退休。神宗即位,又升德洪官阶一级。终年七十九岁。学者称他为“绪山先生”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 ![]() ![]() 畿被罢官之后,更加致力于讲学,⾜迹遍于东南,吴、楚、闽、越都有他的讲堂,年⾼八十还不肯停止。善于言词,所到之处,听者云集。每次讲学都杂有禅学,自己也不否认。学者称他为“龙溪先生” 王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他改名艮,号心斋,泰州人。七岁在乡村私塾读书,因家贫不能读完。⽗亲做灶丁,冬天清晨冒寒去为官府服役,艮哭道:“为人之子,让⽗如此辛劳,还算是人?”于是代⽗服役。早晚向⽗⺟问安,十分谨慎。 艮专读《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论,易为人所理解。有人听了他的言论,惊异地说:“多像王中丞的话。”艮去江西求见守仁,与他辩论许久,十分佩服,即拜守仁为师。第二天又有些后悔,仍坐在宾客席上,随即又心服,终于成为守仁弟子。随守仁回到他故乡余姚,叹息说“:我师阐发宏伟学说,为何传播不广!”回到家中自制小车北上,沿途对人大讲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前来听讲的人成千上百。到达京师后,同学感到惊讶,隐匿了他的小车,要他返家。守仁闻知也不⾼兴。艮去拜见他,遭到拒绝,只得叩头认错。王守仁的弟子遍天下,都有爵位,有气派,唯艮是一介平民,但他名声反在其他弟子之上。其门徒之多与王畿相差无几,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王艮的学术思想比其老师更加⾼远。 欧 ![]() ⺟亲去世,归家服丧,期未満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満才赴任。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德恳请建储。世宗诏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完婚。德则认为太子不应出京。世宗不许。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曰‘承家’。今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世宗不⾼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帝更加不⾼兴,然知德的忠诚,便原谅了他。裕王的⺟亲康妃杜氏死,德奏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成例丧葬。帝不从。 当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是 ![]() 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尚空谈。皇帝很晚才了解他,将任用他掌握大权时,德却突然去世。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罗洪先,字达夫,吉⽔人。其⽗罗循,历任兵部武选郞中,镇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 洪先年幼时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非常喜爱, ![]() 嘉靖十八年(1539),选任宮中员官,召拜舂坊左赞善。第二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舂,上书奏请明年岁首祭太庙之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世宗称病不临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亲手下诏谴责他们,并剥夺三人官职。 洪先归家后,更加钻研守仁的学说,而安于淡泊生活。他考图观史,凡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略战术、 ![]() ![]() 洪先虽崇信“良知”学,但未曾向守仁登门求教,总是以《易大传》所云“寂然不动”、周敦颐的“无 ![]() ![]() ![]() 隆庆初逝世,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程文德,字舜敷,永康人。初受业于章懋,后追随王守仁。嘉靖八年(1529),与罗洪先同登进士。洪先第一,他第二,授翰林编修。因同年进士杨名弹劾汪钅宏,他被株连下狱,贬为信宜典史。钅宏罢官后,他被调任安福知县,后升兵部员外郞。⽗亲去世,他在墓侧守丧,三年不⼊室。服孝期満,起任兵部郞中,后升广东提学副使。但未赴任,又改为南京国子祭酒。⺟亲去世,服孝期満,起任礼部右侍郞。俺答犯侵京师,文德分守宣武门,将避难乡民都迁⼊城內。调任吏部左侍郞,随后,改掌詹事府。 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西苑任职。所撰青词,颇有规劝皇帝的意思,世宗怀怨于心。有人推举他为南京吏部尚书,世宗怀疑文德是要远离他,故而命调南京工部右侍郞。文德上书辞职,并劝帝享安静和平之福。世宗认为是在讥笑他,而将文德削职为民。文德归家后,招收生学讲学。死后,因家贫不能置寿⾐⼊棺安葬。万历年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吴悌,字思诚,金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乐安知县,后调宣城知县,召⼊朝任御史。十六年,应天府进呈录取生学试卷,考官评语失书名,生学策问答卷多讥讽朝政。世宗大怒,逮考官谕德江汝璧、洗马欧 ![]() ![]() 夏言、严嵩都是吴悌的同乡,掌握朝政,众官都去拜见,看夏言穿着新做的官服,争着上前去恭维主人,而悌却站着不动。夏言问他何以如此,他从容地回答说“:等他们谈一会儿,然后我请示政务。”言的神⾊为之一变。严嵩专政,悌深恶痛绝,称病不出,居家达二十年之久。嵩垮台后,才起任原职。一年后,升为南京大理寺卿。当时吴岳、胡松、⽑恺这些年逾花甲、久负声望的老人都是大理寺副卿,与悌并称“南都四君子”隆庆元年(1567),升悌为刑部侍郞。隆庆二年逝世。 悌崇信王守仁的学说。万历年间,其子仁度奏请朝廷抚恤。吏部尚书孙丕扬认为“:悌是理学名臣,不能按平常规格抚恤。”于是援⻩孔昭的先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他家乡的人为他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一同祭祀,称为“五贤祠”学者称悌为“疏山先生” 何廷仁,初名秦,字 ![]() ![]() 到守仁家求学的经常有数百人,来自浙东、江西的最多。其中善于阐发老师学说的要数⻩弘纲、何廷仁、钱德洪、王畿。当时有人说:“江有何、⻩,浙有钱、王。”然守仁的学说传至山 ![]()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礼部郞中、福建佥事,直至太仆少卿,后降为光禄少卿。隆庆末年,出京任陕西参政。张居正执政时,在京官的考核中罢官归家。万历年间,南赣巡抚张岳上疏推荐,吏部也上疏说:“京官六年考核一次,这是祖宗定下的制度,若当政者罢了某人的官,不到一定时候不举用,这叫作‘闰察’。时槐现在闰察之中,群情不服。请召回时槐,且永远停止闰察。”皇帝同意。许久之后,陆光祖掌管选拔官吏事,起用时槐为贵州参政。不久,即升为南京鸿胪卿,又进为太常寺卿。时槐都未赴任。 时槐拜同县刘文敏为师。做官后,向四方学者求教,自己说终无所得。五十岁时被罢官,经自己亲自实践,才明⽩事物的变化和生新事物的产生,并不随人们的思想而产生和灭亡。学者要认识其真理,应从“慎独”⼊手。他在论 ![]() ![]() ![]() ![]()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业于同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随即改为吏部主事。其后,调京北吏部主事。吏部尚书杨博讨厌孚远讲学,乘考核京师朝官之时,将浙江的员官罢除了几乎一半,而杨博的家乡山西无一人罢黜。孚远在背后议论此事,杨博不⾼兴,孚远便称病离去。隆庆初年,內阁首辅⾼拱举荐起用孚远为考功主事,出任广东佥事。他在广东招安了大盗李茂、许俊美等,并由他们擒拿倭寇七十余人,因功受赏,不久调至福建。 神宗即位,⾼拱罢职,张居正任首辅,计划驱逐⾼拱的 ![]() ![]() 万历二十年(1592),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本军队攻陷朝鲜,朝廷商议对⽇封贡事,孚远奏请谕令⽇本国王擒斩平秀吉,这个意见未被采纳。吕宋国酋长之子指控国中商人杀其⽗亲,孚远报告了朝廷,皇帝诏令斩杀凶手,厚赏来使。福州发生饥荒,百姓劫掠官府,孚远擒斩首领,平定祸 ![]() 孚远深信良知之说,而厌恶把良知之学引⼊佛学。任建昌知府时,与该府人罗汝芳所讲之学不合。在南京做官时,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郞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一同主持讲座。汝登以 ![]() ![]() 尤时熙,字季美,洛 ![]() ![]() ![]() 来知德,字矣鲜,梁山人。自幼品行优良,官府荐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中举。双亲相继去世,他在墓边守孝六年,不饮酒、不食荤。虽守孝期満,由于想到未来及做官以俸禄养亲,因而终⾝穿孝服,吃素食,誓不见府政官吏。其学说以“致知”为本,以尽人伦为要。其著作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等。在其《周易集注》一书中,尤下功夫。自言对《易》学得最深。原在釜山建屋居住,闭门学了六年而无所得。后远至求溪山中深思了六年,才明⽩《易》中的卦象。又数年才懂得文王《序卦》、孔子《杂卦》的意思。又数年才明⽩卦变的错误。共费时二十九年才写出《周易集注》一书。 万历三十年(1602),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联合上章举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坚决辞谢。诏令以所任官职退休,地方官府每月给米三石,直到去世为止。 邓元锡,字汝极,江西南城人。十五岁丧⽗,十七岁行“社仓法”对乡里贫民赈济。向同邑人罗汝芳登门求教,去吉安向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求学。嘉靖三十四年(1555)乡试中举,又从邹守益、刘邦采、刘 ![]() 休宁的范涞为南城知县时,器重元锡。范涞后为南昌知府,万历十六年(1588)⼊京朝见皇帝时,向朝廷举荐元锡及刘元卿、章潢。南京国子监祭酒赵用贤也奏请聘用元锡,如以前聘用吴与弼、陈献章一样。朝廷旨令当地官府送元锡到部试考,元锡坚决不肯。第二年,御史王道显又举荐元锡、元卿,且请仿效祖宗征用的前例,不必送部试考。这时,元锡有病,朝廷诏令地方府政,待病愈送部,元锡仍未去。万历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又举荐二人,诏令征为翰林待诏。地方官府催他起程,但刚离家即卒。本乡民人称他为“文统先生” 元锡之学,渊源于王守仁,但又不完全秉承守仁的学说。当时,心学盛行,认为感到世界空虚无物才是学问,否则就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九容、九思、四教、六艺都是做学问的桎梏,元锡极力排斥。他生平博览群书,而归宗于《六经》。所著《五经绎》、《函史上下编》、《皇明书》,均流行于世。 刘元卿,字调⽗,安福人。隆庆四年(1510)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在对策中,陈述当时弊政,主考官不敢录取。张居正闻后大怒,令当地官府告诫元卿,且派人秘密侦察,侦察的人反倒为他说情,因而获免。归家后拜同乡王守仁弟子刘 ![]()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死服丧,哀痛 ![]() ![]()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元史金史辽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南史 |
张廷玉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明史》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明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明史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