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张廷玉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26630 |
上一章 章八十五 下一章 ( → ) | |
席书(弟舂 篆) 霍韬(子与瑕) 熊浃 ⻩宗明 ⻩绾(陆澄)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郞。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郞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內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內府供应数倍往年,冗食官数千,投充校尉数万,斋醮寺观无停⽇,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狱据招词不敢辩,刑官亦不敢伸;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文武官传升,名器大滥。灾异之警,偶怈云南, ![]()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弟子,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郞。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初,书在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揣帝向张璁、霍韬,献议言:“昔宋英宗以濮王第十三子出为人后,今上以兴献王长子⼊承大统。英宗⼊嗣在衮⾐临御之时,今上⼊继在宮车晏驾之后。议者以陛下继统武宗,仍为兴献帝之子,别立庙祀,张璁、霍韬之议未为非也。然尊无二帝。陛下于武宗亲则兄弟,分则君臣。既奉孝宗为宗庙主,可复有他称乎?宜称曰‘皇考兴献王’,此万世不刊之典。礼臣三四执奏,未为失也。然礼本人情,陛下尊为天子,慈圣设无尊称,可乎?故尊所生曰帝后,上慰慈闱,此情之不能已也。为今⽇议,宜定号曰‘皇考兴献帝’。别立庙大內,岁时祀太庙毕,仍祭以天子之礼,似或一道也。盖别以庙祀则大统正而昭穆不紊,隆以殊称则至爱笃而本支不沦,尊尊亲亲,并行不悖。至慈圣宜称皇⺟某后,不可以兴献加之。献,谥也,岂宜加于今⽇?”议既具,会中朝竞诋张璁为琊说,书惧不敢上,而密以示桂萼,萼然其议。三年正月,萼具疏并上之。帝大喜,趣召⼊对。无何,诏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遂寝召命。会礼部尚书汪俊以争建庙去位,特旨用书代之。故事,礼部长贰率用翰林官。是时廷臣排异议益力,书进又不由廷推,因 ![]() 其年八月⼊朝,帝慰劳有加。逾月乃会廷臣大议,上奏曰: 三代之法,⽗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终不称濮王为伯。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不同。自古天子无大宗、小宗,亦无所生、所后。《礼经》所载,乃大夫士之礼,不可语于帝王。伯⽗子侄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以⽗为叔,伦理易常,是为大变。 夫得三代传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祖训》。《祖训》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统,非继嗣也。伯自宜称皇伯考,⽗自宜称皇考,兄自宜称皇兄。今陛下于献帝、章圣已去本生之称,复下臣等大议。臣书、臣璁、臣萼、臣献夫及文武诸臣皆议曰:世无二首,人无二本。孝宗皇帝,伯也,宜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伯⺟也,宜称皇伯⺟。献皇帝,⽗也,宜称皇考。章圣皇太后,⺟也,宜称圣⺟。武宗仍称皇兄,庄肃皇后宜称皇嫂。尤愿陛下仰遵孝宗仁圣之德,念昭圣拥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终无间,大伦大统两有归矣。奉神主而别立祢室,于至亲不废,隆尊号而不⼊太庙,于正统无⼲,尊亲两不悖矣。一遵《祖训》,允合圣经。复三代数千年未明之典礼,洗汉、宋悖经违礼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 议上,诏布告天下,尊称遂定。 帝既加隆所生,中外献谀希恩者纷然遝至。锦⾐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既以罪褫,希旨请迁献帝显陵梓宮北葬天寿山。工部尚书赵璜等斥其谬,帝复下廷议。书乃会廷臣上言:“显陵,先帝体魄所蔵,不可轻动。昔⾼皇帝不迁祖陵,文皇帝不迁孝陵。全等谄谀小人,妄论山陵,宜下法司按问。”帝报曰:“先帝陵寝在远,朕朝夕思望,不胜哀痛,其再详议以闻。”书复集众议,极言不可,乃已。 书以“大礼”告成,宜有以答天下望,乃条新政十二事以献,帝优旨报焉。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朱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书持不可,请讨之,与府政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与计天下事。定 ![]() 四年,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祀献皇帝于太庙。帝命礼官集议,书等上议;“《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周以文、武有大功德,乃立世室,与后稷庙皆百世不迁。我太祖立四亲庙,德祖居北,后改同堂异室。议祧则以太祖拟文世室,太宗拟武世室。今献皇帝以藩王追崇帝号,何渊乃 ![]() ![]()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初进《大礼集议》,加太子太保,寻以《献帝实录》成,进少保。眷顾隆异,虽诸辅臣莫敢望。而书得疾不能视事,屡疏乞休,举罗钦顺自代,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而卒。赠太傅,谥文襄,任一子尚宝丞,异数也。 书遇事敢为, ![]() 弟舂、篆。舂由庶吉士授御史,巡云南。以兄为都御史,改翰林检讨。预修《武宗实录》成,当进秩。內阁费宏以舂由他官⼊,与检讨刘夔并拟按察佥事。夔亦故御史,以避兄侍郞龙改授者也。书大怒,疏言:“故事,无纂修书成出为外任者。”帝以书故留舂,擢修撰,而夔亦留,擢编修。书由是怨宏,数诋諆。及书卒,帝念其议礼功,累进舂翰林学士。嘉靖十二年由礼部右侍郞改吏部。诏举堪翰林者,舂 ![]() 篆为户科给事中。黔国公沐昆劾按察使沈恩等,篆与同官李长私语昆奏多诬,长即劾昆。武宗责长诬重臣,下诏狱。词连篆,并系治谪外,篆得夷陵判官。世宗嗣位,复故官,未上卒。予祭,赠光禄少卿。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试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內臣免招权之谤。”因言锦⾐不当典刑狱,东厂不当预朝议,抚按兵备官不当以军功授秩荫,兴府护卫军不当尽取⼊京概授官职,御史谢源、伍希儒赴难有功不当罢黜,平逆藩功自安庆、南昌外,不当滥叙。帝嘉纳之。 及“大礼”议起,礼部尚书⽑澄力持考孝宗,韬私为《大礼议》驳之。澄贻书相质难,韬三上书极辨其非。已,知澄意不可回,其年十月上疏曰: 按廷议谓陛下宜以孝宗为⽗,兴献王为叔,别择崇仁王子为献王后,考之古礼则不合,质之圣贤之道则不通,揆之今⽇之事体则不顺。 考《仪礼-丧服》章云“斩衰为所后者”又云“为人后者,为其⽗⺟报”是于所后者,盖无称为⽗⺟之说,而于本生⽗⺟又无改称伯叔⽗⺟之云也。汉儒不明其义,谬为琊说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果如其言,则汉宣帝当为昭帝后矣。然昭帝从祖也,宣帝从孙也,孙将谓祖为⽗,可乎?唐宣宗当为武宗后矣,然武宗侄也,宣宗叔也,叔反谓侄为⽗,可乎?吴诸樊兄弟四人以国相授受,盖迭相为后矣,是兄弟自具⾼曾祖考也,而可乎?故曰考之古礼则不合也。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所得私也。宋人之告其君曰:“仁宗于宗室中特简圣明,授以大业,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孙万世相承,皆先帝之德。”盖谓仁宗以天下授英宗,宜舍本生⽗⺟而以仁宗为⽗⺟也。臣以圣贤之道观之,孟子言舜为天子,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则窃负而逃,是⽗⺟重而天下轻也。若宋儒之说,则天下重而⽗⺟轻矣。故曰求之圣贤之道则不通也。 武宗嗣孝宗历十有六年,考宗非无嗣也。今強 ![]() 然臣下之为此议也,其故有三:曰前代故事之拘也,曰不忘孝宗之德也,曰避 ![]() ![]() ![]() 帝得疏喜甚,迫群议不遽行。而朝士咸指目韬为琊说。韬意不自得,寻谢病归。 嘉靖三年,帝议尊崇所生益急,两诏召韬。韬辞疾不赴,驰疏言: 今⽇大礼之议,两端而已。曰崇正统之大义也,曰正天伦之大经也。徒尊正统,其弊至于利天下而弃⽗⺟;徒重天伦,其弊至于小加大而卑逾尊。故臣谓陛下宜称孝宗曰皇伯考,献帝曰皇考。此天伦之当辨者也。尊崇之议,则姑在所缓,此大统之当崇者也。乃廷议 ![]() ![]() ![]() 昭圣之嫡嗣,武宗一人而已。武宗无嗣,庄肃皇后之属望已矣。臣谓陛下之事昭圣,礼秩虽极尊崇,然其势⽇轻;陛下之事圣⺟,尊称虽或未至,然其势⽇重。故今⽇廷臣忄卷忄卷以尊大统,⺟昭圣为请者,盖预防陛下将来之失,而追报孝宗之职分也。臣尝伏读明诏,正统大义,不敢有违。知陛下尊昭圣,敬庄肃,此心可上质天地,下信士庶矣。但恐左右之人不达圣意,妄生疑间。或以弥文小节,遂构两宮之隙,此不可不早虑而预防之也。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圣⺟曰,昭圣皇太后实大统嫡宗,至尊无对,伏愿圣⺟时自谦抑,示尊敬至意。庄肃皇后⺟仪天下十六年,圣⺟接见之仪,不可轻忽,凡正旦、贺寿,圣⺟每致谦让不敢纳之意。俾宮闱大权一归昭圣,而圣⺟若无与焉,则天下万世称颂懿德与天无极。万一圣⺟意犹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允从,庶宗统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二也。 帝深嘉其忠义,趣令趋朝。明年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韬固辞。且请令六部长贰、翰林、给事、御中俱调外任,练政体;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举贡⼊仕皆得擢翰林,升部院,不宜困资格。帝不允辞,趣令赴职。下其奏于有司,悉格不用。 六年,还朝,命直经筵⽇讲。韬自以南音力辞⽇讲,请撰《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以进。帝褒许之。其年九月迁詹事兼翰林学士,韬复固辞,言:“自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李东 ![]() ![]() ![]() ![]() ![]() ![]() 六月“大礼”成,超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韬因言翰林院修书迁官、⽇讲荫子、及巡抚弟子荫武职之非,而以为己不能力挽,不可随众趋。且称给事中陈洸冤,荐监生陈云章才可用。帝优诏褒答,不允辞。韬复奏曰:“今异议者谓陛下特 ![]() 韬先后荐王守仁、王琼诸人,帝皆纳用。尝因灾异陈时弊十余事,多议行。张璁、桂萼之罢政也,韬谓言官陆粲等受杨一清指使,两疏力攻一清,夺其职,而璁、萼召还。帝从夏言议,将分祀天地,建二郊,韬极言其非。帝不悦,责韬罔上自恣。言亦疏辨,力诋韬。韬素护前自遂,见帝怒,不敢辨,乃遗言书,痛诋之,复录其书送法司。言怒,疏陈其状,且劾韬无君七罪,并以其书进呈。帝大怒,责韬谤讪君上,丑正怀琊,遂下都察院狱。韬从狱中上书祈哀,璁亦再申救,帝皆不纳。南京御史邓文宪言,宜察韬心,容其戆,且天地分祀是置⽗⺟异处,郊外亲蚕是废內外防闲。帝怒,谪之边方。韬系狱逾月,帝终念其议礼功,令输赎还职。寻以⺟丧归。广东佥事龚大稔讦韬及方献夫居乡不法事,大稔反被逮削籍。 十二年,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郞。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郞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鋐,侍郞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鋐争,鋐等亦严惮之。既而鋐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阁臣李时传旨,用鸿胪卿王道中为顺天府丞。韬言:“辅臣承天语无可疑,然臣等犹当奏请,用杜矫伪。”因守故事,列道中及应天府丞郭登庸二人名上。帝嘉其守法,乃用登庸,而改道中大理少卿。久之,出韬为南京礼部尚书。 顺天府尹刘淑相坐所亲赃私被鞫,疑礼部尚书夏言姻通判费完陷之,讦言请属事。帝怒,下淑相诏狱。淑相与韬善,言亦疑韬主之,遂讦韬扈跸谒陵,远游银山寺大不敬。韬自诉,因论言:“请谥故少师费宏为文宪,不叙宏累被劾状,按律,增减紧关情节者斩。且‘宪’乃纯皇帝庙号,人臣安得用?”会南京给事中曾钧骑马,不避尚书刘龙、潘珍轿,龙与钧互讦奏。韬劾钧,且请噤小臣乘轿。给事中李充浊、曹迈等 ![]() ![]() ![]() ![]() ![]() 十八年简补宮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 ![]() ![]() ![]() 韬学博才⾼,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亦颇涉家国大计。且尝荐“大礼”大狱得罪诸臣,及废籍李梦 ![]() ![]() 子与瑕,举进士。授慈溪知县。鄢懋卿巡盐行部,与瑕不礼,为所劾罢。起知鄞县,终广西佥事。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 ![]() ![]() 世宗践阼,廷议追崇礼未定。浃驰疏言:“陛下起自藩服,⼊登大宝,倘必执为后之说,考孝宗而⺟慈寿,则兴献⺟妃当降称伯叔⽗⺟矣。不知陛下承 ![]() ![]()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福杀自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郞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郞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 ![]() 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噤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 ![]()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 ![]() ⻩宗明,字诚甫,鄞人。正德九年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进员外郞。尝从王守仁论学。宁王宸濠反,上江防三策。武宗南征,抗疏谏,寻请告归。嘉靖二年,起南京刑部郞中。张璁、桂萼争“大礼”自南京召⼊都,未上。三年四月,璁、萼、⻩绾及宗明联疏奏曰:“今⽇尊崇之议,以陛下与为人后者,礼官附和之私也。以陛下为⼊继大统者,臣等考经之论也。人之言曰,两议相持,有大小众寡不敌之势。臣等则曰,惟理而已。大哉舜之为君,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不顺于⽗⺟,如穷人无所归。今言者徇私植 ![]() 明年出为吉安知府,迁福建盐运使。六年召修《明伦大典》,以⺟忧归。服阕,征拜光禄卿。十一年擢兵部右侍郞。其冬,编修杨名以劾汪鋐下诏狱,词连同官程文德,亦坐系。诏书责主谋者益急。宗明抗疏救,且曰:“连坐非善政。今以一人妄言,必究主使,廷臣孰不惧?况名搒掠已极,当严冬或困毙,将为仁明累。”帝大怒,谓宗明即其主使,并下诏狱,谪福建右参政。帝终念宗明议礼功,明年召拜礼部右侍郞。辽东兵变,捶辱巡抚吕经。而帝务姑息,纳镇守中官王纯等言,将逮经。宗明言:“前者辽 ![]() ![]() ![]() 初,议礼诸臣恃帝恩眷,驱驾气势,恣行 ![]() ⻩绾,字宗贤,⻩岩人,侍郞孔昭孙也。承祖荫官后府都事。尝师谢铎、王守仁。嘉靖初,为南京都察院经历。 张璁、桂萼争“大礼”帝心向之。三年二月,绾亦上言曰:“武宗承孝宗之统十有六年,今复以陛下为孝宗之子,继孝宗之统,则武宗不应有庙矣。是使孝宗不得子武宗,乃所以绝孝宗也。由是,使兴献帝不得子陛下,乃所以绝兴献帝也。不几于三纲沦,九法棨哉!”奏⼊,帝大喜,下之所司。其月,再上疏申前说。俄闻帝下诏称本生皇考,复抗疏极辨。又与璁、萼及⻩宗明合疏争“大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何渊请建世室,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京刑部员外郞,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大典》。 王守仁中忌者,虽封伯,不给诰券岁禄;诸有功若知府邢珣、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多以考察黜。绾讼之于朝,且请召守仁辅政。守仁得给赐如制,珣等亦叙录。绾寻迁大理左少卿。其年十月,璁、萼逐诸翰林于外,引己所善者补之,遂用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以任子官翰林,前此未有也。 明年,《大典》成,进詹事。锦⾐佥事聂能迁者,初附钱宁得官,用登极诏例还为百户。后附璁、萼议“大礼”且 ![]() 绾与璁辈深相得。璁 ![]() 初,大同军变,杀总兵官李瑾,据城拒守。总制侍郞刘源清、提督郤永议屠之。城中恟惧,外勾蒙古为助,塞上大震。巡抚潘倣急请止兵,源清怒,驰疏力诋倣。璁及廷议并右源清,绾独言非策。及源清罢,侍郞张瓒往代。未至,而郞中詹荣等已定 ![]() ![]() ![]() ![]() 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讨安南, ![]() 绾起家任子,致位卿贰。初附张璁,晚背璁附夏言,时皆以倾狡目之。方“大礼”之兴也,首继璁上疏者为襄府枣 ![]() ![]() ![]() ![]() 嘉靖四年七月,席书将辑《大礼集议》,因言:“近题请刊布,多系建言于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郞中⻩宗明、都察院经历⻩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琏及楚王、枣 ![]() 至十二年正月,蒲州诸生秦镗伏阙上书,言:“孝宗之统讫于武宗,则献皇帝于孝宗实为兄终弟及。陛下承献皇帝之统,当奉之于太庙,而张孚敬议礼,乃别创世庙以祀之,使不得预昭穆之次,是幽之也。”又谓:“分祀、天、地、⽇、月于四邻,失尊卑大小之序。去先师王号,撤其塑像,损其礼乐,增启圣祠,皆非圣祖之意。请复其初。”帝得奏,大怒。责以毁上不道,下诏狱严讯,令供主谋。镗服妄议希恩,实无主使者。乃坐妖言律论死,系狱。其后又从丰坊之请,⼊庙称宗,以配上帝,则璁辈已死,不及见矣。 赞曰:席书等亦由议礼受知,而持论差平。然事以 ![]() 部分译文 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职郯城知县,后来进⼊朝中当工部主事,又改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郞。十六年,云南发生⽇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郞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的来由在于朝廷,不因为云南自己,就如同人元气內伤,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是家国的元气所蔵之处,云南只是四肢而已。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 ![]() ![]() 武宗时,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弟子,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爱好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抚湖广。宦官李镇、张。。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为名搜括了十余万钱,席书上书揭发了他们。 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郞。长江南北那年大闹饥荒,他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使无数人得以生存。 当初,席书还在湖广时,看到朝廷讨论“大礼”还没有定论,他揣摩世宗向着张璁、霍韬一边,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过去宋英宗作为濮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过继给仁宗当了太子,现今皇上是以兴献王长子的⾝份⼊宮来继承王位。英宗的过继在仁宗当政期间,现在皇上即位是在武宗逝世之后。议论的人以为陛下继承武宗的王位,但仍然是兴献帝的儿子,应另为兴献帝立庙祭祀。张璁、霍韬的意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最尊贵的皇帝不能有两个。陛下对武宗说来亲戚关系是兄弟,等级名分却是君臣。既然把孝宗供奉为宗庙中的神主,还能有别的什么称号吗?对亲生⽗亲,称为“皇考兴献王”这是千秋万代不可改变的经典。礼臣再三坚持己意上奏,并没有错。但是礼应以人情为 ![]() 这个奏议写好后,正好朝中大臣竞相攻击张璁的意见为琊说,席书害怕,不敢往上呈 ![]() ![]() 那年八月席书⼊朝后,世宗格外地加以慰劳。过了一个月,朝廷组织大臣们进行大讨论,席书递上奏章说: “夏、商、周三代的办法是⽗亲死了,儿子即位,哥哥死了,弟弟接续,从夏朝到汉朝两千年里,没有过把侄儿立为太子的。汉成帝 ![]() “能体现三代王位传承的大义,并超出汉、唐⼊继王位全靠人私好恶的办法,莫过于我朝的《祖训》了。《祖训》说“:朝廷如果没有太子,哥哥死后,一定要让弟弟继位。”这样说来,继位的人实际上是接续王统,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伯⽗自然应该称为皇伯考,⽗亲自然应该称为皇考,哥哥自然应称为皇兄。现在陛下已经把献帝、章圣尊称中“本生”两字去掉,又 ![]() 这篇奏议递上后,世宗诏令布告国全,对兴献王的尊称到这时终于确定下来了。 世宗隆重地尊崇自己的亲生⽗⺟以后,朝廷內外献媚邀功的人接踵而来。锦⾐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以前因罪被削职,现在 ![]() ![]() ![]() 席书认为“大礼”告成,应该采取措施満⾜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于是列举了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世宗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朱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 ![]() ![]() ![]() 四年(1525),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以便在太庙中祭祀献皇帝。世宗传令礼官一起讨论,席书等递上奏议说:“按照《王制》的规定,‘天子的宗庙有七座,太祖之下左右各设三座,共七代’。周朝时因为文王、武王建立过伟大的功勋,才在宗庙里为他们另立世室,与后稷的庙一起都百代不许迁移。我们明太祖为四代祖宗设了庙,德祖的庙在北边,后来改为一庙之中另房开间祭祀。讨论祭祀远祖时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设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设立世室。现在献皇帝是以藩王⾝份追加的皇帝称号,何渊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庙里设立世室,这很没 ![]() 五年(1526)秋天,章圣皇太后打算晋见世庙,礼官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制。当时席书因害眼疾请假在家,上书说:“⺟后晋见世庙的事是一个创举,礼官实际上也没有什么 ![]() ![]()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当初进呈《大礼集议》,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后因为《献帝实录》成书,升为少保。世宗对他特别眷恋、照顾,即使几个內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可是席书得病后不能办事,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世宗每次都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任用他一个儿子做尚宝丞,这是少有的待遇呢。 席书遇事敢作敢为,但 ![]() 霍韬,字渭先,广东南海人。考中正德九年(1514)会试的第一名后,提名候补,就返回家乡结婚,然后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对经史等学问融会贯通。 世宗即位后,任用他做了职方主事。当时杨廷和还在执政,霍韬上书说:“內阁大臣的职务是参与机要事务的,现在却只是拟定文书,对军政大事的裁决权归属于宦官。內阁大臣失去了参与议定的权力,宦官出现了⼲预政治的苗头。从今以后的奏章,请陛下把大臣召集来当面决定以后施行,讲官、台谏也排列左右,大家共同商议,或赞成或反对,事情公开理办。这样內阁大臣就有了去恶取善的声望,宦官也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揽权的批评。”进而说到锦⾐卫不应当掌管刑罚,东厂不应当参与朝廷中的事务讨论,抚按兵备官不应当凭军功晋级、荫封,兴王府的护卫军不应当全部召来京城授予官职,御史谢源、伍希儒以⾝赴难有功无罪不应罢免,平定宸濠叛 ![]() 等到关于“大礼”的争论开始后,礼部尚书⽑澄坚决认为世宗应该称孝宗为考,霍韬私下写了一篇《大礼议》反驳这种观点。⽑澄写信给霍韬质问他,霍韬多次写信给⽑澄,极力论说⽑澄的错误。过后,他认识到⽑澄的意见无法转变,就在那年十月递上奏章说: “按大臣们议定,认为陛下应当称孝宗为⽗,兴献王为叔,另外选崇仁王的一个儿子做献王的后裔。这种观点, ![]() ![]() ![]() “查《仪礼-丧服》篇说“:过继给人做后裔就给人穿最重的丧服斩衰。”又说:“过继给人做后裔,要替自己的⽗⺟进行报祭。”这里对过继的对象,好像没有称他们为⽗⺟的意思,对于亲生⽗⺟也没有改称伯、叔⽗⺟的说法。汉儒不懂《丧服》篇的意思,炮制谬论说什么“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果真像他们所说,那么汉宣帝应当是昭帝的儿子。但是事实上昭帝是从祖,宣帝是从孙,孙子难道可以称祖为⽗?唐宣宗应当是武宗的后裔了,但是事实上武宗是侄儿,宣宗是叔⽗,叔⽗反过来称侄儿为⽗,可以吗?吴诸樊兄弟四个把家国依次传承,大概可以说是互为后继人了,这样说兄弟四个一是⾼祖,一是曾祖,一是祖⽗,一是考,可以吗?所以说这种观点, ![]() “天下是天下所有的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产。宋朝人对他们的英宗皇帝说:‘仁宗从宗室亲人中特别选择您,把家国传给您,您能⾝穿龙袍头戴王冠,拥有天下,并传给子孙万代,都是先皇帝的恩惠。’意思大概是说仁宗把天下传给英宗,英宗应该放弃亲生⽗⺟而把仁宗作为⽗⺟。我运用圣贤之道来看,孟子说舜当天子,假如他⽗亲瞽瞍杀了人,皋陶把他捉了,舜就会偷偷背了⽗亲出逃,这样说来应该以⽗⺟为重,而以天下为轻。照宋儒所说,就是天下重而⽗⺟轻了。所以说这种观点, ![]() “武宗继承孝宗坐了十六年天下,孝宗并不是没有后继者。现在硬要陛下再给孝宗做后继者,到底图个什么呢?陛下可以给孝宗当儿子,又有谁来给武宗当儿子呢?孝宗有两个接班人和儿子,武宗却没有接班人,没有儿子,行吗?大臣对于君主和对于⽗亲是一样的,既不忍心看到孝宗没有后继者,又怎么忍心看到武宗没有接班人呢?如果武宗是哥哥,本来就有资格享受弟弟的祭祀,那么孝宗是伯⽗,难道没资格享受侄儿的祭祀吗?既然可以越过武宗往上继承孝宗的皇位,难道就不可以一并连孝宗也越过往上直接继承宪宗的皇位?武宗没有儿子,这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了。孝宗有儿子,又強要再为他过继一个,绝掉兴献王的后裔,这是不是对孝宗没什么帮助而对兴献王大有损失的事?所以说这种观点, ![]() “不过我提出这种意见有三点原因:一是破除前代故事给人的拘束;二是不忘孝宗的恩德;三是避免 ![]() ![]() ![]() 世宗接到这篇奏疏后心中很⾼兴,迫于大臣们的舆论庒力不敢马上实施。可是朝廷中大臣们都指责霍韬炮制琊说,霍韬心中不自在,很快就告病回家去了。 嘉靖三年(1524),世宗更加急切地要尊崇自己的亲生⽗⺟,两次发布诏书召霍韬进京。霍韬用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肯赴京,飞章上奏说:“现在关于‘大礼’的争议,无非争两个方面:一是尊崇王位正统的大道理,二是要纠正人伦关系的大准则。只尊崇王位正统,弊端在于有利于家国却抛弃了⽗⺟;只重视天伦,弊端是使地位本来低的凌驾于尊贵之上。所以我认为陛下应该称孝宗为皇伯考,献帝为皇考,这是应加分别的人伦关系。尊崇亲生⽗⺟的讨论,姑且可以往后放一放,这是因为王位正统应该优先尊崇。我认为陛下对昭圣皇太后,所用的礼仪等级虽然崇⾼,但势头越来越轻微了。陛下对待自己⺟亲,名号虽然还没有尊贵到极点,但势头越来越重要了。大臣们所以不依不饶要您尊崇嫡系,以昭圣皇太后为⺟亲,大概是为了防范陛下将来的过失,并用以作为报效孝宗皇帝应尽的本分。希望陛下把我们提此建议的衷情禀告圣⺟,就说昭圣皇太后事实上是正统、嫡亲,她的地位尊贵无比,希望圣⺟能经常谦退一些,对昭圣表示尊敬的意思。庄奉皇后当了十六年的国⺟,圣⺟接见她的礼仪不可轻忽,凡是元旦、贺寿,圣⺟要经常表现出谦让、不敢接受庄奉大礼的意思,让宮廷內部的大权全归昭圣皇太后掌握,圣⺟像不参与的样子,那么天下人和后代人就会称颂圣⺟的美德,就像称颂老天一样没有停止的那一天了。”世宗深深赞扬他奏疏中表现出来的忠诚,就催促他回到朝廷去。第二年,提拔他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霍韬坚决推辞,并且请求诏令六部尚书、侍郞、翰林、给事中、御史都应该出任地方官职,以便他们 ![]() 六年(1527),霍韬回到朝廷里,世宗命令他到经筵前值勤,担任⽇讲官。霍韬因为自己的南方口音竭力推辞,请求让他撰写《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然后进呈。世宗表示赞许。那年九月,世宗提拔他做詹士兼翰林学士,霍韬又极力推辞,说:“从杨荣、杨士奇、杨溥直到李东 ![]() ![]() 第二年四月,世宗又升用他为礼部右侍郞。霍韬极力辞让,并且推荐康海、王九思、李梦 ![]() ![]() ![]() 霍韬先后推荐过王守仁、王琼等人,世宗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又曾因为灾异的发生上书陈述十多条⾰除弊政的意见,大多经讨论被实施。张璁、桂萼被免除职务时,霍韬上书说谏官陆粲等人是受杨一清指使的,他两次上书烈猛攻击一清,结果一清被削职,而张璁、桂萼被召了回来。世宗听取夏言的建议,将分开来祭祀天和地,修建两座郊祀台,霍韬极力说这样子不对。世宗不⾼兴了,批评他蒙骗君上,自以为是。夏言也上书替自己辩护,猛力抨击霍韬。霍韬一贯注意保持以前的印象,以便自我施展,现在看到世宗生了气,就不敢辩解了,却送给夏言一封信,把他痛痛地抨击了一番,又把那封信抄录一份送 ![]() ![]() 十二年(1533),霍韬复出,先后做过吏部左、右侍郞。当时吏部的事情大多都由尚书做主,两个侍郞一般无法⼲预。霍韬向尚书汪钅宏争取,侍郞才获得了参议部事的机会。霍韬一向刚愎自用,多次与汪钅宏争斗,汪钅宏等人也很惧怕他。不多久汪钅宏罢官,世宗长期不另外任命尚书,就让霍韬主持吏部的事务。內阁大臣李时有一次传达世宗的意思,要任用鸿胪卿王道中为顺天府丞。霍韬说:“內阁大臣得到过皇上指示,这本没什么可疑的,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再行奏请,以便杜绝弄虚作假。”于是按照惯例,开列道中和应天府丞郭登庸两个人的名字,让世宗审定。世宗喜 ![]() 霍韬前已和夏言结了怨,等夏言掌权以后,霍韬常常想找些事来陷害他。一次他上书说“:不久前吏部打算推举刘文光等人做给事中,没几天忽然又宣布作废了,大家都说是內阁大臣庒了他们。给事中李鹤鸣在考核时被贬了官,没有几天又官复原职,大家都说是经过行贿得来的。陛下应该告诫吏部员官,叫他们不要受执政暗中指使,好让天下人看到恩惠和刑罚都在朝廷掌握中,大臣中间即使有李林甫、秦桧那样的人,也不能够在皇上⾝边随意捣鬼。”他的话是针对夏言而说的。于是鹤鸣上书自我表⽩,并列举了霍韬居住在家乡时⼲下的许多违法事件。世宗把两边都搁下不问。没过多久,霍韬弹劾南京御史龚。。、郭本。龚蔔等为自己辩解的同时也上书弹劾霍韬,世宗又一次搁下,对双方都不追究。 十八年(1539),朝廷选拔东宮员官时,任命霍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官衔掌管詹事府的事务。霍韬上书辞谢给自己的晋升,并且批评说有些大臣接受俸禄不肯谦让,晋升官职也不推辞,其中难免有拉帮结派祸国殃民的奷人,暗中巩固自己的权威。百姓的怨气引来天灾,在人事方面实际上是有原由的。他的意思还是针对夏言而发的。他自己屡次攻击夏言不能取胜,最后见郭勋与夏言有矛盾,就暗中勾结郭勋,和他一道谄害夏言。当时朝廷內外风言四起说世宗又要南巡,霍韬借此上书明显地赞颂郭勋,说:“上次陛下南巡时,跟随的大臣大多都收受贿赂、不守法度。文官只有袁宗儒,武官只有郭勋没有接受馈赠。现在谣言又兴起来,应该采取一定办法加以制止。”世宗在颁布诏书稳定人心以后,才责问霍韬说:“我前次南巡你又没跟着,别人受贿的事你从哪儿听说的?你如实给我奏上来。”霍韬回答时请世宗向郭勋询问此事。世宗批评他支吾其辞,务必要他切实指出来。霍韬走投无路了,只好说:“随从大臣们无不接收馈赠、亏损直 ![]() 霍韬学问广博,本领很大,但肚量狭窄,所到之处总是与人争斗。世宗心中很有点厌恶他,所以没有太重用他。不过霍韬前前后后有过很多奏议,其中很有一些同家国大计有关。并且他还推荐过“大礼”一案被治罪的大臣们和被除了名的李梦 ![]() ![]() ⻩宗明,字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郞。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 ![]() “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以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人们说,这两种意见的对立,议论者有官位大小、人数多寡不等的气势。我们就说,我们只认正理而已。舜作为君主多么伟大啊!但他把天下人⾼兴服从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是不孝顺自己的⽗⺟,就感到如同穷人无家可归一样不安。现在朝廷里议论的人徇私结 ![]() 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宗明从此也就得到世宗的眷爱。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六年召⼊朝中编撰《明伦大典》,因为⺟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就被征召回朝,担任光禄卿。” 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郞。这年冬天,编修杨名因为弹劾汪钅宏被关进诏狱,供词牵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诏书更急切地想要他们供出主谋来。宗明抗言上书搭救他们,并且说道:“连坐并不是什么善政。现在因为一个胡说几句话,就一定要追查主谋,这样朝廷中的大臣哪个不害怕?况且杨名已被拷打到极点了,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岂不是有害于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为恼火,说宗明就是主谋,把他也关进诏狱,后来贬出去当了福建右参政。世宗最后还是想到宗明讨论“大礼”时的功劳,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礼部右侍郞。 辽东发生兵变,把巡抚吕经给捶辱了一顿。但是世宗一意姑息,听信镇守中官王纯等人的话,打算逮捕吕经。宗明说“:上一次辽 ![]() 当初,议礼的几个大臣依仗世宗的恩遇和宠爱,气势凌人,为所 ![]() ⻩绾,字宗贤,浙江⻩岩人,是侍郞孔昭的孙子。他继承祖⽗的封荫做了后府都事的官职。他曾经跟谢铎、王守仁学习过。嘉靖初年,他担任南京都察院的经历。 张璁、桂萼上书争议“大礼”世宗心向着他们。三年二月,⻩绾也上书说:“武宗继承孝宗的皇位坐了十六年,现在再把陛下当作孝宗的儿子,继承孝宗的皇位,那么武宗岂不是不应该有庙了吗?这样子使孝宗不能够把武宗当儿子,就是使孝宗绝了后,由此又使兴献帝不能把陛下当作自己的儿子,就又使兴献帝绝了后。这岂不近似于废除了三纲,破坏了九法吗?”奏章递进后,世宗非常⾼兴,把它下发给有关部门。这个月里边,他又上书一次重申前边的意见。不久听说世宗发布诏书把献帝称为本生皇考,他又一次抗言上书极力争辩。后来又同张璁、桂萼及⻩宗明联名上书争辩“大礼”才决定下来。⻩绾由此很受世宗的信任。到了第二年何渊奏请为献帝修建世庙时,⻩绾和宗明驳斥了他建议的错误。不久他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郞,又请病假回家了。后来世宗想起他议定“大礼”的功劳,就在六年六月召他回京并提升为光禄少卿,参加编写《明伦大典》。 王守仁受到别人的忌妒,所以虽然被封为伯爵,却不发他诰命、铁券和岁禄;手下有功的人如知府刑王旬、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等,大多因为考评被罢黜。⻩绾向朝廷作了上诉,并且请求召守仁来朝辅佐世宗治国。守仁这下就按规定得到了封赏,刑王旬等人也得以论功录用。⻩绾不久升任大理左少卿。那年十月,张璁、桂萼把翰林们赶到地方上去了,用自己所喜 ![]() 第二年,《大典》编写成书,⻩绾升为詹士。锦⾐佥事聂能迁当初追随钱宁当了这个官,后来按照世宗即位诏书的条例改当锦⾐百户。后来他追随张璁、桂萼讨论“大礼”并且 ![]() ![]() ![]() ⻩绾和张璁等人结 ![]() 当初⻩绾和张璁结 ![]() 早先大同发生了兵变,杀死总兵官李瑾,据城坚守。总制侍郞刘源清、提督⾕阝永打算屠城,城中军民又恨又怕,就对外勾结蒙古来相助,塞上形势非常紧张。巡抚潘仿赶忙请求朝廷停止用兵,源清恼了,飞章上书极力诋毁潘仿。张璁和朝廷的意见都向着源清,⻩绾偏上书说用兵不是办法。等源清被免职后,侍郞张瓒前往接任。他还没到,郞中詹荣等人已平定了叛 ![]() ![]() ![]() 十八年(1539),礼官因为给皇天上帝及皇祖加了尊号和谥号,请求派遣员官去通告朝鲜。当时世宗正打算讨伐安南,想乘这个机会窥探安南的情况,就说“:安南也是给我们朝贡的家国,不能因为近年来背叛我们就不让他们知道。希望选择一个有学识的大臣前去。”朝臣屡次推荐人,世宗都不用。最后特别起用⻩绾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份担任正使,谕德张治为副职。世宗当时在承天视察,就催促⻩绾到行宮来接受任务。⻩绾害怕到安南去,所以到徐州就先派人骑马前往说自己生病不能前往,以至于未能如期上任。世宗批评他不骑马到行宮来,而乘船到京城去是大不敬的行为,让他说明原委,过后也就放了他一马。⻩绾几次请求方便,要求能节制两广、云、贵的重臣,派给事御史做同事,吏、礼、兵三部各选两名郞官听他使唤。世宗都听从了他。最后⻩绾又替自己的⽗⺟请求追赠,并且要援用设立太子时的开恩条例,按所追赠的官名颁发给他诰命。世宗恼了,剥夺了他才当上的尚书,让他以侍郞⾝份回家闲住着,出使安南的事最后停了下来。⻩绾在家住了很久以后才死掉。 ⻩绾从荫庇的恩典起家,官做到副部级。最初他依附张璁,后来又背叛张璁追随夏言,当时人们都把他看作一个 ![]()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元史金史辽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南史 |
张廷玉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明史》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明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明史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