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张廷玉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27851 |
上一章 章一 下一章 ( → ) | |
天文一 自司马迁述《天官》,而历代作史者皆志天文。惟《辽史》独否,谓天象昭垂,千古如一,⽇食、天变既著本纪,则天文志近于衍。其说颇当。夫《周髀》、《宣夜》之书,安天、穷天、昕天之论,以及星官占验之说,晋史已详,又见《隋志》,谓非衍可乎。论者谓天文志首推晋、隋,尚有此病,其他可知矣。然因此遂废天文不志,亦非也。天象虽无古今之异,而谈天之家,测天之器,往往后胜于前。无以志之,使一代制作之义泯焉无传,是亦史法之缺漏也。至于彗孛飞流,晕适背抱,天之所以示儆戒者,本纪中不可尽载,安得不别志之。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国中,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兹掇其要,论著于篇。而《实录》所载天象星变殆不胜书,择其尤异者存之。⽇食备载本纪,故不复书。 ▲两仪 《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里⻩”则天有九重,地为圆浑,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 其言九重天也,曰最上为宗动天,无星辰,每⽇带各重天,自东而西左旋一周,次曰列宿天,次曰填星天,次曰岁星天,次曰荧惑天,次曰太 ![]() ![]() 其言地圆也,曰地居天中,其体圆浑,与天度相应。国中当⾚道之北,故北极常现,南极常隐。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一度。东西亦然。(亦二百五十里差一度也。)以周天度计之,知地之全周为九万里也。以周径密率求之,得地之全径为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里之八也。又以南北纬度定天下之纵。凡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四时寒暑靡不同。若南极出地之度与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其昼夜永短靡不同。惟时令相反,此之舂,彼为秋,此之夏,彼为冬耳。以东西经度定天下之衡,两地经度相去三十度,则时刻差一辰。若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相反焉。其说与《元史》札马鲁丁地圆之旨略同。 ▲七政 ⽇月五星各有一重天,其天皆不与地同心,故其距地有⾼卑之不同。其最⾼最卑之数,皆以地半径准之。太 ![]() ![]() ![]() 又谓填星形如瓜,两侧有两小星如耳。岁星四周有四小星,绕行甚疾。太⽩光有盈缺,如月之弦望。用窥远镜视之,皆可悉睹也。余详《历志》。 ▲恒星 崇祯初,礼部尚书徐光启督修历法,上《见界总星图》。以为回回《立成》所载,有⻩道经纬度者止二百七十八星,其绘图者止十七座九十四星,并无⾚道经纬。今皆崇祯元年所测,⻩⾚二道经纬度毕具。后又上《⾚道两总星图》。其说谓常现常隐之界,随北极⾼下而殊,图不能限。且天度近极则渐狭,而《见界图》从⾚道以南,其度反宽,所绘星座不合仰观。因从⾚道中剖浑天为二,一以北极为心,一以南极为心。从心至周,皆九十度,合之得一百八十度者,⾚道纬度也。周分三百六十度者,⾚道经度也。乃依各星之经纬点之,远近位置形势皆合天象。 至于恒星循⻩道右旋,惟⻩道纬度无古今之异,而⾚道经纬则岁岁不同。然亦有⻩⾚俱差,甚至前后易次者。如觜宿距星,唐测在参前三度,元测在参前五分,今测已侵⼊参宿。故旧法先觜后参,今不得不先参后觜,不可強也。 又有古多今少,古有今无者。如紫微垣中六甲六星今止有一,华盖十六星今止有四,传舍九星今五,天厨六星今五,天牢六星今二。又如天理、四势、五帝內座、天柱、天 ![]() 又有古无今有者。策星旁有客星,万历元年新出,先大今小。南极诸星,古所未有,近年浮海之人至⾚道以南,往往见之,因测其经纬度。其余增⼊之星甚多,并详《恒星表》。 其论云汉,起尾宿,分两派。一经天江、南海、市楼,过宗人、宗星,涉天津至螣蛇。一由箕、斗、天弁、河鼓、左右旗,涉天津至车府而会于螣蛇,过造⽗,直趋附路、阁道、大陵、天船,渐下而南行,历五车、天关、司怪、⽔府,傍东井,⼊四渎,过阙丘、弧矢、天狗之墟,抵天社、海石之南,逾南船,带海山,置十字架、藌蜂,傍马腹,经南门,络三角、⻳、杵,而属于尾宿,是为带天一周。以理推之,隐界自应有云汉,其所见当不诬。又谓云汉为无数小星,大陵鬼宿中积尸亦然。考《天官书》言星汉皆金之散气,则星汉本同类,得此可以相证。又言昴宿有三十六星,皆得之于窥远镜者。 凡测而⼊表之星共一千三百四十七,微细无名者不与。其大小分为六等:內一等十六星,二等六十七星,三等二百零七星,四等五百零三星,五等三百三十八星,六等二百一十六星。悉具⻩⾚二道经纬度。列表二卷,⼊光启所修《崇祯历书》中。 兹取二十八宿距星及一二等大星存之,其小而有名者,间取一二,备列左方。 (表格略) ▲⻩⾚宿度 崇祯元年所测二十八宿⻩⾚度分,皆不合于古。夫星既依⻩道行,而⾚道与⻩道斜 ![]() ⾚道宿度(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道同) ⻩道宿度 角,一十一度四十四分。 一十度三十五分。 亢,九度一十九分。 一十度四十分。 氐,一十六度四十一分。 一十七度五十四分。 房,五度二十八分。 四度四十六分。 心,六度零九分。 七度三十三分。 尾,二十一度零六分。 一十五度三十六分。 箕,八度四十六分。 九度二十分。 斗,二十四度二十四分。 二十三度五十一分。 牛,六度五十分。 七度四十一分。 女,一十一度零七分。 一十一度三十九分。 虚,八度四十一分。 九度五十九分。 危,一十四度五十三分。 二十度零七分。 室,一十七度。 一十五度四十一分。 壁,一十度二十八分。 一十三度一十六分。 奎,一十四度三十分。 一十一度二十九分。 娄,一十二度零四分。 一十三度。 胃,一十五度四十五分。 一十三度零一分。 昴,一十度二十四分。 八度二十九分。 毕,一十六度三十四分。 一十三度五十八分。 参,二十四分。 一度二十一分。 觜,一十一度二十四分。 一十一度三十三分。 井,三十二度四十九分。 三十度二十五分。 鬼,二度二十一分。 五度三十分。 柳,一十二度零四分。 一十六度零六分。 星,五度四十八分。 八度二十三分。 张,一十七度一十九分。 一十八度零四分。 翼,二十度二十八分。 一十七度。 轸,一十五度三十分。 一十三度零三分。 ▲⻩⾚宮界 十二宮之名见于《尔雅》,大抵皆依星宿而定。(如娄、奎为降娄,心为大火,朱鸟七宿为鹑首、鹑尾之类。)故宮有一定之宿,宿有常居之宮,由来尚矣。唐以后始用岁差,然亦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宮与星仍旧不易。西洋之法,以中气过宮,(如⽇躔冬至,即为星纪宮之类。)而恒星既有岁进之差,于是宮无定宿,而宿可以递居各宮,此变古法之大端也。兹以崇祯元年各宿 ![]() ⾚道 ![]() ![]() 箕,三度零七分,⼊星纪。 箕,四度一十七分,⼊星纪。 斗,二十四度二十一分,⼊玄枵。 牛,一度零六分,⼊玄枵。 危,三度一十九分,⼊娵訾。 危,一度四十七分,⼊娵訾。 壁,一度二十六分,⼊降娄。 室,一十一度四十分,⼊降娄。 娄,六度二十八分,⼊大梁。 娄,一度一十四分,⼊大梁。 昴,八度三十九分,⼊实沈。 昴,五度一十三分,⼊实沈。 觜,一十一度一十七分,⼊鹑首。 觜,一十一度二十五分,⼊鹑首。 井,二十九度五十三分,⼊鹑火。 井,二十九度五十二分,⼊鹑火。 张,六度五十一分,⼊鹑尾。 星,七度五十一分,⼊鹑尾。 翼,一十九度三十二分,⼊寿星。 翼,一十一度二十四分,⼊寿星。 亢,一度五十分,⼊大火。 亢,初度四十六分,⼊大火。 心,初度二十二分,⼊析木。 房,二度一十二分,⼊析木。 ▲仪象 璇玑⽟衡为仪象之权舆,然不见用于三代。《周礼》有圭表、壶漏,而无玑衡,其制遂不可考。汉人创造浑天仪,谓即玑衡遗制,其或然欤。厥后代有制作。大抵以合六、三辰、四游、重环凑合者,谓之浑天仪;以实体圆球,绘⻩⾚经纬度,或缀以星宿者,谓之浑天象。其制虽有详略,要亦青蓝之别也。外此则圭表、壶漏而已。迨元作简仪、仰仪、窥几、景符之属,制器始精详矣。 明太祖平元,司天监进⽔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太祖以其无益而碎之。洪武十七年,造观星盘。十八年,设观象台于 ![]() ![]() ![]() ![]() 弘治二年,监正吴昊言:“考验四正⽇度,⻩⾚二道应 ![]() ![]() ![]() ![]() ![]() 万历中,西洋人利玛窦制浑仪、天球、地球等器。仁和李之藻撰《浑天仪说》,发明制造施用之法,文多不载。其制不外于合六、三辰、四游之法。但古法北极出地,铸为定度,此则子午提规,可以随地度⾼下,于用为便耳。 崇祯二年,礼部侍郞徐光启兼理历法,请造象限大仪六,纪限大仪三,平悬浑仪三, ![]() 定时之法,当议者五事:一曰壶漏,二曰指南针,三曰表臬,四曰仪,五曰晷。 漏壶,⽔有新旧滑濇则迟疾异,漏管有时塞时磷则缓急异。正漏之初,必于正午初刻。此刻一误,靡所不误。故壶漏特以济晨昏 ![]() 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然针非指正子午,曩云多偏丙午之间。以法考之,各地不同。在京师则偏东五度四十分。若凭以造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奇,夏至午正先天五十一分有奇。 若表臬者,即《考工》匠人置{埶木}之法,识⽇出⼊之影,参诸⽇中之影,以正方位。今法置小表于地平,午正前后累测⽇影,以求相等之两长影为东西,因得中间最短之影为正子午,其术简甚。 仪者,本台故有立运仪,测验七政⾼度。臣用以较定子午,于午前屡测太 ![]() 既定子午卯酉之正线,因以法分布时刻,加⼊节气诸线,即成平面⽇晷。又今所用员石欹晷是为⾚道晷,亦用所得正子午线较定。此二晷皆可得天之正时刻,所为昼测⽇也。若测星之晷,实《周礼》夜考极星之法。然古时北极星正当不动之处,今时久渐移,已去不动处三度有奇,旧法不可复用。故用重盘星晷,上书时刻,下书节气,仰测近极二星即得时刻,所谓夜测星也。 七年,督修历法右参政李天经言: 辅臣光启言定时之法,古有壶漏,近有轮钟,二者皆由人力迁就,不如求端于⽇星,以天合天,乃为本法,特请制⽇晷、星晷、望远镜三器。臣奉命接管,敢先言其略。 ⽇晷者,砻石为平面,界节气十三线,內冬夏二至各一线,其余⽇行相等之节气,皆两节气同一线也。平面之周列时刻线,以各节气太 ![]() 星晷者,治铜为柱,上安重盘。內盘镌周天度数,列十二宮以分节气,外盘镌列时刻,中横刻一 ![]() ![]() 若夫望远镜,亦名窥筒,其制虚管层叠相套,使可伸缩,两端俱用玻璃,随所视物之远近以为长短。不但可以窥天象,且能摄数里外物如在目前,可以望敌施炮,有大用焉。 至于⽇晷、星晷皆用措置得宜,必须筑台,以便安放。 帝命太监卢维宁、魏国徵至局验试用法。 明年,天经又请造沙漏。明初,詹希元以⽔漏至严寒⽔冻辄不能行,故以沙代⽔。然沙行太疾,未协天运,乃以斗轮之外复加四轮,轮皆三十六齿。厥后周述学病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晷协。天经所请,殆其遗意欤。 夫制器尚象,乃天文家之首务。然精其术者可以因心而作。故西洋人测天之器,其名未易悉数,內浑盖、简平二仪其最精者也。其说具见全书,兹不载。 ▲极度晷影 宣城梅文鼎曰: 极度晷影常相因。知北极出地之⾼,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影。测得各节气午正之影,亦可知北极之⾼。然其术非易易也。圭表之法,表短则分秒难明,表长则影虚而淡。郭守敬所以立四丈之表,用影符以取之也。⽇体甚大,竖表所测者⽇体上边之影,横表所测者⽇体下边之影,皆非中心之数,郭守敬所以于表端架横梁以测之也,其术可谓善矣。但其影符之制,用铜片钻针芥之孔,虽前低后仰以向太 ![]() ![]() ![]() 西洋之法又有进焉。谓地半径居⽇天半径千余分之一,则地面所测太 ![]() ![]() 崇祯初,西洋人测得京省北极出地度分:京北四十度,(周天三百六十度,度六十分立算,下同。)南京三十二度半,山东三十七度,山西三十八度,陕西三十六度,河南三十五度,浙江三十度,江西二十九度,湖广三十一度,四川二十九度,广东二十三度,福建二十六度,广西二十五度,云南二十二度,贵州二十四度。(以上极度,惟两京、江西、广东四处皆系实测,其余则据地图约计之。)又以十二度度六十分之表测京师各节气午正⽇影:夏至三度三十三分,芒种、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小満、大暑四度十五分,立夏、立秋五度六分,⾕雨、处暑六度二十三分,清明、⽩露八度六分,舂、秋分十度四分,惊蛰、寒露十二度二十六分,雨⽔、霜降十五度五分,立舂、立冬十七度四十七分,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小寒、大雪二十三度三十分,冬至二十四度四分。 ▲东西偏度 以京师子午线为中,而较各地所偏之度。凡节气之早晚,月食之先后,胥视此。盖人各以见⽇出⼊为东西为卯酉,以⽇中为南为午。而东方见⽇早,西方见⽇迟。东西相距三十度则差一时。(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巳,西方之午乃东方之未也。)相距九十度则差三时。(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卯,西方之午乃东方之酉也。)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时刻俱反对矣。(东方之午乃西方之子。)西洋人汤若望曰:“天启三年九月十五夜,戌初初刻望,月食,京师初亏在酉初一刻十二分,而西洋意大里雅诸国望在昼,不见。推其初亏在巳正三刻四分,相差三时二刻八分,以里差计之,殆距京师之西九十九度半也。故 ![]() ![]() 右偏度,载《崇祯历书》 ![]() ▲中星 古今中星不同,由于岁差。而岁差之说,中西复异。中法谓节气差而西,西法谓恒星差而东,然其归一也。今将李天经、汤若望等所推崇祯元年京师昏旦时刻中星列于后。 舂分,戌初二刻五分昏,北河三中;寅正一刻一十分旦,尾中。清明,戌初三刻十三分昏,七星偏东四度;(昏旦时或无正中之星,则取中前、中后之大星用之。距中三度以內者,为时不及一刻,可勿论。四度以上,去中稍远,故纪其偏度焉。)寅正初刻二分旦,帝座中。⾕雨,戌正一刻七分昏,翼偏东七度;寅初二刻八分旦,箕偏东四度。立夏,戌正三刻二分昏,轸偏东五度;寅初初刻十三分旦,箕偏西四度。小満,亥初初刻十二分昏,角中;丑正三刻三分旦,箕中。芒种,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大角偏西六度;丑正二刻三分旦,河鼓二中。 夏至,亥初二刻五分昏,房中;丑正一刻一十分旦,须女中。小暑,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尾中;丑正二刻三分旦,危中。大暑,亥初初刻十二分昏,箕偏东七度;丑正三刻三分旦,营室中。立秋,戌正三刻二分昏,箕中;寅初三刻十三分旦,娄偏东六度。处暑,戌正一刻七分昏,织女中一;寅初二刻八分旦,娄中。⽩露,戌初三刻十三分昏,河鼓二偏东四度;寅正初刻二分旦,昴偏东四度。 秋分,戌初二刻五分昏,河鼓二中;寅正一刻十一分旦,毕偏西五度。寒露,戌初初刻十四分昏,牵牛中;寅正三刻一分旦,参四中。霜降,酉正三刻十一分昏,须女偏西五度;卯初初刻四分旦,南河三偏东六度。立冬,酉正二刻一十分昏,危偏东四度;卯初一刻五分旦,舆鬼中。小雪,酉正一刻十二分昏,营室偏东七度;卯初二刻二分旦,张中。大雪,酉正一刻五分昏,营室偏西八度;卯初二刻一十分旦,翼中。 冬至,酉正一刻二分昏,土司空中;卯初二刻十三分旦,五帝座中。小寒,酉正一刻五分昏,娄中;卯初二刻一十分旦,角偏东五度。大寒,酉正一刻十三分昏,天囷中一;卯初二刻二分旦,亢中。立舂,酉正二刻一十分昏,昴偏西六度;卯初一刻五分旦,氐中。雨⽔,酉正三刻十一分昏,参七中;卯初初刻四分旦,贯索中一。惊蛰,戌初初刻十四分昏,天狼中;寅正三刻一分旦,心中。 ▲分野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唐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以唐州县配,而一行则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南北两界,其说详矣。洪武十七年,《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成,颁赐秦、晋二王。其书大略谓“《晋天文志》分野始角、亢者,以东方苍龙为首也。唐始女、虚、危者,以十二支子为首也。今始斗、牛者,以星纪为首也。古言天者皆由斗、牛以纪星,故曰星纪,是之取耳。”兹取其所配直隶十三布政司府州县卫及辽东都司分星录之。 斗三度至女一度,星纪之次也。直隶所属之应天、太平、宁国、镇江、池州、徽州、常州、苏州、松江九府暨广德州,属斗分。凤 ![]() 女二度至危十二度,玄枵之次也。山东布政司所属之济南府乐安、德、滨三州,皆危分。泰安州、青州府,皆虚、危分。莱州府胶州、登州府宁海州、东昌府⾼塘州,皆危分。东平州之 ![]() ![]() 危十三度至奎一度,娵訾之次也。河南布政司所属之卫辉、彰德、怀庆三府,北平之大名府开州,山东东昌之濮州,馆陶、冠、临清三县,东平州之汶上、寿张二县,皆室、壁分。 奎二度至胃三度,降娄之次也。山东济宁府之兖州滕、峄二县,青州府之莒州、安丘、诸城、蒙 ![]() ![]() ![]() 胃四度至毕六度,大梁之次也。北平之真定府,昴、毕分。定、冀二州,皆昴分。晋、深、赵三州,皆毕分。广平、顺德二府,皆昴分。祁州,昴、毕分。河南彰德府之磁州,山东⾼唐州之恩县,山西布政司所属之大同府应、朔、浑源、蔚四州,皆昴、毕分。 毕七度至井八度,实沈之次也。山西之太原府石、忻、代、平定、保德、岢岚六州,平 ![]() 井九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也。陕西布政司所属之西安府同、华、乾、耀、邠五州,凤翔府陇州,延安府鄜、绥德、葭三州,汉中府金州,临洮、平凉二府,静宁州,皆井、鬼分。泾州,鬼分。庆 ![]() 柳四度至张十五度,鹑火之次也。河南之河南府陕州,皆柳分。南 ![]() ![]() ![]() 张十六度至轸九度,鹑尾之次也。湖广之武昌府兴国州,荆州府归、夷陵、荆门三州,⻩州府蕲州,襄 ![]() ![]() ![]() ![]() 轸十度至氐一度,寿星之次也。河南之开封府,角、亢分。郑州,氐分。陈州,亢分。汝宁府光州,怀庆府之孟、济源、温三县,直隶寿州之霍丘县,皆角、亢、氐分。 氐二度至尾二度,大火之次也。河南开封府之杞、太康、仪封、兰 ![]() ![]() 尾三度至斗二度,析木之次也。北平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蓟三州,皆尾分。霸州、保定府,皆尾、箕分。易、安二州,皆尾分。河间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滦州,尾、箕分。辽东都指挥司,尾、箕分。朝鲜,箕分。 译文 自从司马迁著述了《天官书》以后,历朝写作正史的人都要写天文志。 祇有《辽史》独独不这样做,它认为天象向下界明⽩显示,千万年都是一样,⽇食、天变既已记载于本纪,那么天文志就近于多余。 这种说法颇为恰当。 《周髀》、《宣夜》这类著作,安天、穷天、昕天这类理论,以及星官占验的学说,在《晋书》中已有详细记载,又见于《隋书,天文志》,说这不是多余的,行吗?评论的人认为,天文志写得好的要首推《晋书》和《隋书》,但二书尚且还有这样的缺陷,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因此就把天文志废弃不写,也不恰当。 天象虽然没有古今的差异,但研究天文的学者,观测天文的仪器,往往后代超过前代。 如果不加以记载,使得一个朝代典章制度的內容遭到泯没而不能流传,这也是记载历史的法则方面的缺陷和遗漏。 至于彗星、孛气、飞星、流晖,还有晕光、适气、背气、抱气,这些都是上天用来向下界显示其警戒的,在本纪中不能详尽地记载,又怎么能不另外加以记载呢?明神宗的时候,西洋人利玛窦等进⼊国中,他们精通天文、历算方面的学问,阐发其中的精微奥妙之处,进行计算,制作器具,都是在此之前不曾有遇的。 现在采择其要点,在本篇中加以论述。 而《实录》中所记载的天象、星变多得几乎不能尽记,故只能选择其特别怪异的,保存在本篇中。 ⽇食已详备地记载于本纪,所以不再记述。 《楚辞》说:“圜天分为九重,是谁去测量的呢?”主张浑天学说的人说:“天包裹着大地,犹如蛋包裹着蛋⻩一样。”那么,天有九重,地呈圆浑形,古人已经说遇了。 西洋的学说既不违背国中古代的认识,而对于天象又有所骏证,所以把它表述出来。 西洋所说的九重天,最上一重称宗动天,那里没有星辰,每⽇带着其它各重天,自柬而西向左旋转一周,其次称列宿天,其次称镇星天,其次称岁星天,其次称荧惑天,其次称太 ![]() ![]() 从恒星天以下的八重天,都随着宗动天,向左旋转。 但是各重天都有向右旋转的度数,从西向东,与蚂蚁在磨盘上朝着与石磨转动的相反方向爬行的比喻相符合。 其向右旋转的度数,虽然同古代的认识有增减,但是没有大的差异。 只是恒星的运行度数,便是古代岁差的度数。 古代认为恒星永远不移动,而⻩道的节气每年都要向西后退。 他们却认为⻩道永远不移动,而恒星每年向东运行。 从现在来考察天象,恒星实际上有所移动,这一说法是不错的。 至于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把一⽇分为九十六刻,使每一个时辰各得八刻,没有余数,用这种方法来运算和制作器具都十分方便。 他们论述地圆,称地居虞于天的央中,其形体呈圆浑形,其度数与天的度数相应。 国中处于⾚道的北方,所以北极经常显现,南极则经常隐没。 向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低一度,向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一度;向东方、向西方行走也一样。 也是二百五十里相差一度。 用周天的度数来计算,得知地的全周是九万里。 用周径的密率来计算,得知地的全径是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之八里。 又用南北纬度来确定天下的纵向地域。 凡是北极出地的度数相同,那么四季的寒暑变化便没有不同的。 如果南极出地的度数与北极出地的度数相同,那磨其昼夜的长短便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其时令相反,这里的舂天,是那裹的秋天,这里的夏天,是那里的冬天罢了。 用东西的经度来确定天下的横向地域,两地的经度相差三十度,那磨其时刻就相差一个时辰。 如果雨地的经度相差一百八十度,那磨昼夜就相反。 他们的说法与《元史》札马鲁丁地圆说的主旨大致相同。 ⽇月和五星各有一重天,它们的天都不与地同心,所以它们距离地有⾼低的不同。 其最⾼和最低的里数,都以地的半径作为标准。 太 ![]() 太 ![]() 镇星的最⾼处是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最低处是九千一百七十五里。 岁星的最⾼处是六千一百九十里,最低处是五千九百一十九里。 荧惑星的最⾼处是二千九百九十八里,最低处是二百二十二里。 太⽩星的最⾼处是一千九百八十五里,最低处是三百里。 辰星的最⾼处是一千六百五十九里,最低卢是六百二十五里。 如果要想得到七政距离地的里敷,就用地的半径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里来统计。 又说,镇星的形状像瓜,两侧有两颗小星星,像耳朵。 岁星的四周有四颗小星星,绕着岁星很快地运行。 太⽩星的光亮有盈満和亏缺,像月亮有弦月和望月。 使用望逮镜来观察它,都能够全部看到。 其余的內容可以详细参看《历志》。 崇祯初年,礼部尚书徐光启监督编纂历法,呈上《见界总星图》。 认为回回的图籍《立成》所载,有⻩道经纬度的只有二百七十八颗星,绘制了图形的祇有十七个星座九十四颗星,没有⾚道经纬。 现在都是崇祯元年所测绘的,⻩道、⾚道的经纬度全都具备。 后来又进呈《⾚道两总星图》。 他的学说认为常现常隐的界限,随北极的⾼低而不同,星图不能限定。 并且天的度数接近北极便渐渐狭小,而《见界图》从⾚道以南,它的度数反而宽阔,绘制的星座不符合观察的结果。 于是从⾚道中剖分浑天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北极为中心,一部分以南极为中心。 从中心到周边,都是九十度,合起来为一百八十度,就是⾚道纬度。 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就是⾚道经度。 于是依照各星的经度和纬度确立定点,远近位置格局都符合天象。 至于恒星沿着⻩道向右旋转,只有⻩道的纬度没有古今的差异,而⾚道的经度和纬度却每年都不相同。 然而也有⻩道和⾚道都有差异,甚至前后改换位次的。 比如觜宿作为距度星,在唐代时观测出它在参宿的前三度,在元代观测出它在参宿的前五分,现在观测出已经侵⼊参宿。 所以旧的历法是先觜宿,后参宿;而现在却不得不先参宿,后觜宿,不能勉強牵合旧历。 又有古多今少,古有今无的情况。 比如紫微垣中的六甲六星,现在只有一颗;华盖十六星,现在只有四颗;传舍九星,现在祇有五颗;天厨六星,现在只有五颗;天牢六星,现在只有二颗。 叉如天理、四势、五帝內座、天柱、天 ![]() 天市垣的市楼六星,现在只有二颗。 太微垣的常陈七星,现在只有三颗,郞位十五星,现在还有十颗。 长垣四星,现在只有二颗。 五诸侯五星,现在全部没有了。 角宿中的库楼十星,现在只有八颗。 亢宿中的折威七星,现在没有了。 氐宿中的亢池六星,现在祇有四颗,帝席三星,现在没有了。 尾宿中的天⻳五星,现在祇有四颗。 斗宿中的鳖十四星,现在有十三颗;天钥星、农丈人星,现在都没有了。 牛宿中的罗堰三星,现在有二颗,天田九星都没有了。 女宿中的赵、周、秦、代各二星,现在各自只有一星,扶匡七星,现在有四颗,离珠五星,现在已没有了。 虚宿中的司危、司禄各二星,现在各有一颗,败臼四星,现在有二颗,离瑜三星,现在有二颗,天垒城十三星,现在只有五颗。 危宿中的人五星,现在有三颗,杵三星,现在只有一颗,臼四星,现在有三颗,车府七星,现在有五颗,天钧九星,现在有六颗,天钞十星,现在有四颗,盖屋二星,现在有一颗。 室宿中的羽林军四十五星,现在只有二十六颗,塍蛇二十二星,现在有十五颗,八魁九星,现在没有了。 壁宿中的天厩十星,现在有三颗。 奎宿中的天溷七星,现在有四颗。 毕宿中的天节八星,现在有七颗,咸池三星,现在没有了。 觜宿中的座旗九星,现在有五颗。 井宿中的军井十三星,现在有五颗。 鬼宿中的外厨六星,现在有五颗。 张宿中的天庙十四星,现在都没有了。 翼宿中的束瓯五星,现在没有了。 ⼲宿中的青丘七星,现在有三颗,其中军门、土司空、器府星都没有了。 又有古代无而现在有的星宿。 天策星旁边有客星,万历元年新出现,先前大,现在变小了。 南极的众多星宿是古代所没有的,近年来在海上航行的人到达⾚道以南地区,到处都能见到这些星宿,于是测量出它的经、纬度。 其它增⼊的星宿很多,一并详见《恒星表》。 他论述云漠星系,起于尾宿,分为两派。 一派系经由天江、南海、市楼,经过宗人、宗星,渡过天津,到达塍蛇星座。 一派系经由箕宿、斗宿、天弁、河鼓、左右旗,渡过天津,到达车府星,在塍蛇相会,经过造⽗星.直奔附路、阁道、大陵、天船星,渐渐向下,然后南行,经过五车、天关、司怪、⽔府星,挨着束井,进⼊四演,经过阙丘、弧矢、天狗的墟宿,抵达天社、海石的南部,越过南船,环绕海山,穿遇十字架、藌蜂星,挨着马腹星,经过南门,联络三角、⻳、杵等星,而归属于尾宿,这就是绕天一周。 按照天象之理推论,隐界本来应该有云汉天河,他所见到的情形应该不虚假。 又说云漠天河是无数的小星星,大陵、鬼宿中的积尸星也是这样。 考察《天官书》,说到星汉时,都认为是金放散出来的气体,那么星汉原本是同一类属,得到这一证据,可以互相证明。 又说,昴宿有三十六颗星,都是从望速镜中发现的。 凡是测定列⼊表中的星星一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七颗,微小而没有名称的星星不列⼊。 星宿的大小,分成六个等次:其中一等十六颗星,二等六十七颗星,三等二百零七颗星,四等五百零三颗星,五等三百三十八颗星,六等二百一十六颗星。 全部记载⻩道和⾚道的经度和纬度,列表成二卷,载⼊徐光启所编纂的《崇祯历书》中。 现在选取二十八宿距度星以及一二等大星存录下来,这些星宿中,小而有名称的星星也间或选取其小部分,全部排列在下面。 崇祯元年所测定的二十八宿⻩道、⾚道的度数及分数,都与古代不符合。 星宿既然沿着⻩道运行,而⾚道舆⻩道斜着相 ![]() 而⻩道的度数也有增加、减少,或者由于推测有误差,或者恒星的运行也各有快慢吧。 谨列出它们的度数,以此用作参考。 十二宮的名称见于《尔雅》,大概都依照星宿而确定。 比如娄、奎称降娄,心称大火,朱乌七宿称鹑首、鹑尾之类。 所以宮具有确定的宿,宿具有常居的宮,由来很久远了。 唐代以后纔开始使用岁差,但仍然是天象自为天象,岁时自为岁时,宮与星宿仍旧不改变。 西洋的历法,用中气过宮,比如⽇躔冬至,就是星纪宮之类。 而恒星既已有岁进的差误,因此宮没有确定的宿,而宿可以递相居处于各宮,这是变通古法的主要方面。 现在用崇祯元年各宿 ![]() 璇玑、⽟衡是用仪器观测天象的开始,然而不被三代所使用。 《周礼》记载了圭表、壶漏,但是没有记载璇玑、⽟衡,它的形制便不能够考察了。 汉代人创造了浑天仪,认为就是璇玑、⽟衡遗留下来的制度,大概是这样吧。 从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制作。 大概用合六、三辰、四游、重环凑合而成的,把它叫做浑天仪;用实体的圆殊,绘制⻩道、⾚道经纬度,或者把星宿连缀在上面的,便把它叫做浑天象。 它的形制虽然有详有略,但主要的也只是青⾊与蓝⾊的区别。 除此之外,便只是圭表、壶漏罢了。 到了元代,造作简仪、仰仪、窥几、景符之类,制造的仪器纔变得精确、详备。 明太祖平定元朝,司天监进献⽔晶刻漏,其內设计了二个木偶人,能够按照确定的时刻自动敲击钮鼓。 太祖认为它没有益处而把它打碎。 洪武十七年,制造观星盘。 十八年,在 ![]() 二十四年,铸造浑天仪。 正统二年,行在钦天监正皇甫仲和进言说:“南京观象台设置了浑天仪、简仪、圭表,用来探测七政的运行和度数,而京北只是在齐化门的城墙上观测,没有观测天象的仪器。 请求让本监官到南京去,用木头制造仪器,带到京北,用来比较验证北极出地的⾼低,然后用铜另外铸造,希望能使占卜、预测有所依凭。”朝廷接受了他的奏请。 第二年冬天,便在京北铸造了铜制的潭天仪和简仪。 皇帝亲自写了《观天器铭》。 铭文说:“古代的大圣人,体察上天,施行政治,用诚心敬重天帝,用仪器观测天象。 其仪器是什么?是璇玑和⽟衡。 璇玑摹仿上天的形体,⽟衡察知上天的运行。 历朝更替,流传了四千年,沿袭旧而又有所创新,它的体制渐渐完备。 就仪器而论,合六仪为外仪, ![]() ![]() 三辰仪为中仪,⻩道与⾚道,⽇月星辰的运行可以考察。 四游仪焉內仪,似横箫从中穿贯,能够南北东西,⾼低旋转。 简仪的制作,于是代替了璇玑⽟衡,制造简约,使用细密,形制稀疏慡朗而又精致。 此外有浑天仪象,反过来观看,上方呈圆形,下方呈矩形,以测定度数方位。 另外设计有直表,它的⾼度为八尺,舂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经过考察都能够得出结论。 天象在于上苍,制造仪器在于人为,测量验证计算,不差分毫。 古代制作,现在继承,制造的仪器更加精工,既明确又详备,提供使用将没有穷尽。 上天尽力帮助民人,侍奉上天是首先应作的事,民人不失于安宁,上天将会顾念民人。 政治敦厚在于仁政,上天的直道在于端正,在这个器物上镑刻铭文,用以勉励我们恭敬谨慎。”正统十一年,钦天监臣说:“简仪没有刻出度数,并且地基低矮,观测⽇月星辰时,被四面的亭台房屋所遮蔽。 圭表安装在露天台上,光影都向四周散布,没有一定的标准。 壶漏屋低矮,夜天池狭窄,难以注⽔调整时刻。 请求重新按照一定的法则修造。”上报朝廷后,获得同意。 第二年冬天,钦天监正彭德清又说:“京北,北极出地的度数、太 ![]() 现在皇宮和官府的漏箭都是南京旧有的体式,不能使用。”皇帝有旨,命令內官监督改造。 景泰六年,又制造內观象台简仪和铜壶。 成化年间,尚书周洪谟又请求制造璇玑⽟衡,宪宗皇帝命令他亲自制造,然后进献给朝廷。 成化十四年,钦天监臣请求修建晷影堂,朝廷听从了这个请求。 弘治二年,钦天监正昊昊说:“考察验证四正,太 ![]() ![]() 观象台原先制造的潭天仪,⻩道与⾚道在奎斡相 ![]() ![]() 所使用的简仪乃是郭守敬遣留下来的东西,但是北极的云柱略短,用它来测定经星与北极的距离,也不能没有差误。 请求修改或者另外重造,以此来成为一个期代的定制。”事情下发到礼部,又讨论让钦天监副张绅造出木样,以供试验,⻩道的度数允许修改。 正德十六年,执掌漏刻的博士朱裕又上疏说:“⽇晷、⽇表的寸尺不一样,难以准确测量,而推算历法用南京⽇出的分秒,似乎有矛盾。 请求命令大臣一名,总管这件事,铸造设立铜表,考察四时中午的⽇影。 仍旧在河南 ![]() 然后把京內和各地的晷影,新旧历书的记载进行综合比较,互相验证,撰写成确定的法则,希望能够与天体的运行相符合,⽇月的亏食不悖谬。”奏疏呈⼊,没有得到答复。 嘉靖二年兴建相风杆和简、浑二仪器。 七年,开始设立四丈⾼的木表来测量⽇影,确定节气、岁时。 因此钦天监建立运仪,矫正方案、悬晷、偏晷、盘晷各种样式的仪器在观象台都已具备,全部按照元朝的制度来决断。 万历年问,酉洋人利玛窦制造浑天仪、天球仪、地球仪等仪器。 仁和人李之藻撰写《浑天仪说》,阐发制造、使用仪器的方法,因文字太长,这里不记载。 他的制作没有超出合六仪、三辰仪、四游仪的旧法。 祇是古代的方法是北极出地,铸刻成了确定不变的度数,这些仪器却子午提规,可以随着地的度数升⾼或降低,使用方便罢了。 塞祯二年,礼部侍郞徐光启兼管历法,请求制造六台象限大仪,三台纪限大仪,三台平悬浑仪,一台 ![]() 皇上批覆同意。 后来又进言:确定时刻的方法,应当斟酌的有五件事:一是壶漏,二是指南针,三是表臬,四是仪器,五是⽇晷。 漏壶,因为⽔有新⽔、陈⽔、滑⽔、涩⽔之分,所以⽔流的快慢便不相同;如果漏管有时而堵塞,时而通畅的现象,那磨⽔流的快慢也不同。 校正壶漏的初始,必定在正午初刻。 如果这个时刻一旦出现误差,以后便没有不错误的。 所以壶漏祇是用来弥补晨昏 ![]() ![]() 指南针,占卜、星相之人用来确定南北,辨别方向,端正位置,都取它作为准则。 但是针并不是指向正南正北,遇去称多偏在丙午之间。 用天文法则考察,各地并木一样。 在京城便偏束五度四十分度。 如果凭此制造⽇晷,冬至正午十二时先于天时一刻四十四分有余,夏至正午十二时先于天时五十一分有余。 如说表臬,就是《考工记》设置测⽇影的表柱之法,标记太 ![]() ![]() 现在的办法是在地平面放置小表,中午前后多次测定⽇影,而探求相等的两个畏⽇影为束面和西画,于是得到中间最短的⽇影为正南正北,它的办法十分简单。 仪,本台原有立运仪,测定验证⽇月五星的⾼度。 我用它来考察断定南北,在午前多次测量太 ![]() 已经确定了子午卯酉的正线,于是用历法标准分散时刻,加⼊节气等线,便构成平面⽇晷。 另外,现在所使用的员石欹晷,这就是⾚道晷,也用所获得的正子午线来考察确定。 这二个晷都能够得到天象的正时刻,造就是⽩昼测⽇的方法。 如果是测定星星的晷,实为《周礼》中夜考极星的办法。 但是,古代北极星正处在不移动的地方,现在由于时代久远,渐渐移动,已经离开原先不移动的地方三度有余,旧有的方法不能再使用。 所以使用重盘星晷,上面写出时刻,下面写出节气,仰面测量靠近北极二星,便得到了时刻,这就是所说的夜测星。 崇祯七年,督修历法右参政李天经奏言:辅臣徐光启论说确定时刻的办法,古代有壶漏,近代有轮钟,这二样都是靠人力去迁就天时,不如从⽇星中去寻求正理,以天合天,纔是 ![]() 我奉命接收管理,冒昧地先谈谈它的梗概。 ⽇晷是打磨石头形成平面,用十三条线来划定节气,其中冬至、夏至各一条线,其余⽇行柏等的节气,都是两个节气占同一条线。 平面的周围列出时刻线,以各节气太 ![]() 又依照京城北极出地的度数,铸范成三角形的铜表放置于其中。 表体的全影指明时刻,表中的锐影指明节气。 这就是⽇晷的大概情况。 星晷是冶炼铜铸成柱子,柱上安置重盘。 內盘镑刻一周天的度数,排列十二宮来剀分节气;外盘镑刻排列时刻;中间横着刻一条 ![]() 办法是把外盘的子正初刻移动对着內盘的节气,于是转动铜盘,向北窥望帝星与句陈大星,使这两颗星同时出现在 ![]() 这就是星晷的大概情况。 至于望速镜,又名窥筒。 它的形制是空管层层重叠相套,让它能够伸长和收缩,两端都使用玻璃,随着观察物体的远近,或拉长,或缩短。 不但可以窥探天象,而且能够摄取数里之外的物体,犹如就在眼前一般,可以用它来瞭望敌人,施放炮火,有很大的用处。 至于⽇晷、星晷都要安置恰当,必须修筑台阁,便于安放。 皇帝命令太监卢维宁、魏国征到官署试验具体用法。 第二年,李天经又请求制造沙漏。 明代初年,詹希元因⽔漏到严寒⽔冻的时候就不能使用,所以用沙来代替⽔。 但是,沙流动太快,与天体的运行不协调,于是除用斗轮之外,又增加四轮,每一轮都有三十六个齿。 此后,周述学不満于它的窍孔太小,而沙容易堙塞,于是从新制成六轮,其中五个轮全部是三十个齿,而略微扩宽其窍孔,运行起来纔与晷协合。 李天经的请求,大概就是周述学的遣意吧!制造仪器尊崇天象,乃是天文家首要追求的。 但是精通这门学问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而创新。 所以西详人测定天象的仪器,它的名字不容易全部敷出来,其中浑盖、简平二仪器是最精良的。 其解说全部见于全书,这里不再记载。 宣城人梅文鼎说:极度与晷影常常相关。 知道了北极出地的⾼度,便能够知道各节气午正的晷影;测量出各节气午正的晷影,也能够知道北极的⾼度。 但是,有关它们的测量方法却不容易改变。 圭表的方法,如果表短,分秒刻度便难以显明;如果表长,⽇影便虚浮而暗淡。 造就是郭守敬要设立四丈⾼的圭表,用影符来取时刻的原因。 ⽇体很大,用竖表测量到的是⽇体上边的⽇影,用横表测量到的是⽇体下边的⽇影,都不是中心的度数,造就是郭守敬要在圭表端顶架设横梁来进行测量的原因,他的方法可以称得上完善。 但是,他的影符的制作是用铜片钻成针、芥那样的小孔,虽然前低后仰,以便朝着太 ![]() ![]() ![]() 所以必须用圆木替换铜片,左右用两块板子架上,如同车轴一样,那么转动起来就很容易了。 再用直 ![]() 但是影符只能避免虚浮暗淡的弊端,而不是它的 ![]() 必须端正其表,置平其圭,均衡其度数,三方面缺少任何一点都不能获得准确的⽇影。 即使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但人心有耝有细,目力有利有钝,作事有踏实有虚浮,所以不能不选择。 知道了这个道理,晷影差不多便可以获得了。 西洋的方法又有所改进。 认为地半径占⽇天半径的⼲余分之一,那么在地面上测定的太 ![]() 接近地面有清蒙之气,能够把低升⾼,那么,晷影所推算的太 ![]() ![]() 这二种差额都是接近地面便多,渐渐升⾼,差额便渐渐减少,以至于没有差额。 地半径的差额到天顶便没有了,清蒙差额到四十五度便没有了。 崇祯初年,西洋人测量出京省北极出地的度分:京北四十度,一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计算,下同。 直京三十二度半,山东三十七度,山西三十八度,陕西三十六度,河南三十五度,浙江三十度,江西二十九度,湖广三十一度,四川二十九度,广东二十三度,福建二十六度,广西二十五度,云南二十二度,贵州二十四度。 以上极度,惟雨京、婆西、广东四处都是实际测量,其余便是 ![]() 又用十二度,每度六十分的圭表测量京城各节气午正的⽇影:夏至,三度三十三分度;芒种、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度;小満、大暑,四度十五分度;立夏、立秋,五度六分度;⾕雨、处暑,六度二十三分度;清明、⽩露,八度六分度;舂分、秋分,十度四分度;惊垫、寒露,十二度二十六分度;雨⽔、霜降,十五度五分度;立舂、立冬,十七度四十七分度;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度;小寒、大雪,二十三度三十分度;冬至,二十四度四分度。 以京城子午线为标准,比较各地所偏的度数。 凡是节气的早晚,月食的先后,全都与此相比照。 人们各自把见到的太 ![]() ![]() 但是,东方的人见到太 ![]() ![]() 束与西相距三十度便差一个时辰。 束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巳时,西方的午时,是东方的未时。 相距九十度便差三个时辰。 东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卯时;西方的午时,是东方的酉时。 相距一百八十度便⽩天和晚上的时刻都相反、相对了。 东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子时。 西洋人汤若望说:“天启三年九月十五⽇夜晚,戌初初刻时分的望⽇,发生月食,京城所见月亮初亏在酉初的一刻十二分,但是,西洋意大里雅等家国的望⽇在⽩天,不见月食。 推算月食初亏在巳正的三刻四分,相差三时二刻八分,用里差来计算,大概距离京城的西面九十九度半。 所以想要确定东与西的偏度,必须在两地同时测量同一月食,比较它的时刻。 如果月食早六十分之二时,就是偏西一度,迟六十分之二时,就是偏束一度。 节气的迟早也与此相同。 现在各省的差敷没有测量验证, ![]() 南京应天府、福建福州府都偏东一度,山东济南府偏束一度十五分度,山西太原府偏西六度,湖广武昌府、河南开封府偏西三度四十五分度,陕西西安府、广西桂林府偏西八度半,浙江杭州府偏束三度,江西南昌府偏西二度半,广东广州府偏西五度,四川成都府偏西十三度,贵州贵 ![]() 当时正开设官署修撰历法,没有时间分别到各地测量,度数实际上有很多不确切的地方,存留在此,以留作参考订正。 古今中星的不同,原因在于岁差。 对岁差的解释,国中与西洋相比又有差异。 国中的历法认为,因节气差,中星向西移动;西洋的历法则认为,因恒星差,中星向东移动。 但是,它的本旨是一样的。 现在把李天经、汤若望等人推算的崇祯元年京城⻩昏和清晨时刻的中星排列在后。 舂分,戌初二刻五分,⻩昏,北河三星为中星;寅正一刻十分,清晨,尾宿为中星。 清明,戌初三刻十三分,⻩昏,七星偏东四度;⻩昏和清晨,有时没有正中的星宿,便取中星前面或后面的大垦宿来表示。 距离中星三度以內的,作为时刻不到一刻,可以不讨论;如果四度以上,离开中星渐速,所以记下它的偏度。 寅正初刻二分,清晨,帝座星为中星。 ⾕雨,戌正一刻七分,⻩昏,翼宿偏束七度;寅初二刻八分,清晨,箕宿偏东四度。 立夏,戌正三刻二分,⻩昏,斡宿偏束五度;寅初初刻十三分,清晨,箕宿偏西四度。 小満,亥初初刻十二分,⻩昏,角宿为中星;丑正三刻三分,清晨,箕宿为中星。 芒种,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大角星偏西六度;丑正二刻三分,清晨,河鼓二星为中星。 夏至,亥初二刻五分,⻩昏,房宿为中星;丑正一刻十分,清晨,须女宿为中星。 小暑,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尾宿为中星;丑正二刻三分,清晨,危宿为中星。 大暑,亥初初刻十二分,⻩昏,箕宿偏柬七度;丑正三刻三分,清晨,营室宿为中星。 立秋,戌正三刻二分,⻩昏,箕宿为中星;寅初三刻十三分,清晨,娄宿偏束六度。 处暑,戌正一刻七分,⻩昏,织女一星为中星;寅初二刻八分,清晨,娄宿为中星。 ⽩露,戌初三刻十三分,⻩昏,河鼓二星偏束四度;寅正初刻二分,清晨,昴宿偏东四度。 秋分,戌初二刻五分,⻩昏,河鼓二星为中星;寅正一刻十一分,清晨,毕宿偏西五度。 寒露,戌初初刻十四分,⻩昏,牵牛宿为中星;寅正三刻一分,清晨,参四星为中星。 霜降,酉正三刻十一分,⻩昏,须女宿偏西五度;卯初初刻四分,清晨,南河三星偏东六度。 立冬,酉正二刻十分,⻩昏,危宿偏束四度;卯初一刻五分,清晨,舆鬼宿焉中星。 小雪,酉正一刻十二分,⻩昏,营室宿偏束七度;卯初二刻二分,清晨,张宿为中星。 大雪,酉正一刻五分,⻩昏,营室宿偏西八度;卯初二刻十分,清晨,翼宿为中星。 冬至,酉正一刻二分,⻩昏,土司空星为申星;卯初二刻十三分,清晨,五帝座焉中星。 小寒,酉正一刻五分,⻩昏,娄宿为中星;卯初二刻十分,清晨,角宿偏束五度。 大寒,酉正一刻十三分,⻩昏,天困一星焉中星;卯初二刻二分,清晨,亢宿为中星。 立舂,酉正二刻十分,⻩昏,昴宿偏西六度;卯初一刻五分,清晨,氐宿为中星。 雨⽔,酉正三刻十一分,⻩昏,参七星为中星;卯初初刻四分,清晨,贯索一星为中星。 惊垫,戌初初刻十四分,⻩昏,天狼星为中星;寅正三刻一分,清晨,心宿焉中星。 《周礼,保章氏》用星辰所主之土分辨九州岛的土地,所封的地域都有与它相对应的星次,用来观察凶兆和吉兆。 唐朝贞观年问,李淳风撰写《法象志》,沿袭《汉书》十二星次的度数,用来与唐朝的州县相配,而二行则认为天下山河的形象,存在于南北两界,他们的论说已经详备了。 洪武十七年,《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撰成,分赏给秦王和晋王。 这部书大致认为“《晋天文志》的分野以角、亢开始的原因是以东方的苍龙为首。 唐朝的分野以女、虚、危开始的原因是以十二地支的子为首。 现在的分野以斗、牛开始的原因是以星纪为首。 古代说天象的人都以斗、牛来记录星辰,故称星纪,取法于此而已。”这里择取该书相配的直隶十三布政司府、州、县、卫,以及辽东都司的分星,把它记录下来。 斗宿三度至女宿一度,是星纪的星次。 直接隶属所属的应天、太平、宁国、镇江、池州、徽州、常州、苏州、松江九府,以及广德州,属于斗宿的分野。 凤 ![]() 淮安府是斗宿、牛宿的分野。 浙江布政司所属的杭州、湖州、嘉兴、严州、绍兴、金华、衢州、处州、宁波九府,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台州、温州二府,是斗宿、牛宿、须女宿的分野。 江西布政司所属州县,都是斗信的分野。 福建布政司所属州县,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广东布政司所属的广州府,也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惠州是女宿的分野。 肇庆、南雄二府,德庆州,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嘲州府是牛宿的分野。 雷州、琼州二府,崖、儋、万三州,⾼州府的化州,广西布政司所属的梧州府的苍梧、藤、岑溪、容四县,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女宿二度至危宿十二度,是玄枵的星次。 山东布政司所属的济南府的乐安、德、滨三州,都是危宿的分野。 泰安州、青州府,都是虚宿、危宿的分野。 莱州府的胶州、登州府的宁海州、束昌府的⾼塘州,都是危宿的分野。 东平州的 ![]() ![]() 危宿十三度至奎宿一度,是撅訾的星次。 河南布政司所属的卫辉、彰德、怀庆三府,北平大名府的开州,山东束昌的濮州,馆陶、冠、临清三县,束平州的汶上、寿张二县,都是室宿、壁宿的分野。 奎宿二度至胃宿三度,是降娄的星次。 山东济宁府充州的滕、蝉二县,青州府的莒州和安丘、诸城、蒙 ![]() ![]() ![]() 胃宿四度至毕宿六度,是大梁的星次。 北平的真定府,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定、冀二州,都是昴宿的分野。 晋、深、赵三州,都是毕宿的分野。 广平、顺德二府,都是昴宿的分野。 祁州,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河南彰德府的磁州,山东⾼唐州的恩县,山西布政司所属的大同府的应、朔、浑源、蔚四州,都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毕宿七度至井宿八度,是实沈的星次。 山西的太原府所辖石、忻、代、平定、保德、岢岚六州,平 ![]() 绛、蒲、吉、隰、解、霍六州,都是觜宿、参宿的分野。 泽、汾二州,都是参宿的分野。 潞、沁、辽三州,都是参宿、井宿的分野。 井宿九度至柳宿三度,是鹑首的星次。 陕西市政司所属的西安府的同、华、⼲、耀、合五州,凤翔府的陇州,延安府的墉、绥德、葭三州,汉中府的金州,临洮、平凉二府,静宁州,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泾州,是鬼宿的分野。 庆 ![]() 四川布政司所属之地,只有绵州是觜宿的分野,合州是参宿、井宿的分野,其余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云南布政司所属之地,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柳宿四度至张宿十五度,是鹑火的星次。 河南的河南府陕州,都是柳宿的分野。 南 ![]() ![]() ![]() 张宿十六度至⼲宿九度,是鹑尾的星次。 湖广的武昌府兴国州,剂州府的归、夷陵、剂门三州,⻩州府的薪州,襄 ![]() ![]() 长沙府,斡宿旁的小星叫做长沙,与长沙之地相应。 衡州府的桂 ![]() ![]() 广西所属之地除了梧州府的苍梧、藤、容、岑溪四县属于牛宿、女宿的分野之外,其余都是翼宿、⼲宿的分野。 广东的连州,廉州府的钦州、韶州府,都是翼宿、⼲宿的分野。 ⼲宿十度至氐宿一度,是寿星的星次。 河南的开封府,是角宿、亢宿的分野。 郑州是氐宿的分野。 陈州是亢宿的分野。 汝奎卢的光坦,堡庆府的孟、济源、温三县,直隶寿州的霍丘县,都是角宿、亢宿、氐宿的分野。 氐宿二度至尾宿二度,是大火的星次。 河南开封府的杞、太康、仪封、兰 ![]() 直隶凤 ![]() 徐、宿二州,寿州的蒙城县,颁川的毫县,都是房宿、心宿的分野。 尾宿三度至斗宿二度,是析木的星次。 北平的北平府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涿、通、蓟三州,都是尾宿的分野。 霸州、保定府,都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易、安二州,都是尾宿的分野。 河间府、景州,都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永平府是尾宿的分野。 滦州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辽东都指挥司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朝鲜是箕宿的分野。 Www.IgMxS.CoM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元史金史辽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南史 |
张廷玉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明史》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明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明史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