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是沈约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书 作者:沈约 | 书号:10190 时间:2017/3/26 字数:18016 |
上一章 卷四十二 下一章 ( → ) | |
刘穆之、王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少好 《书》、《传》,博览多通,为济 ![]() 初,穆之尝梦与⾼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俯视船下,见有二⽩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及⾼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 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祖曰:“吾亦识之。”即 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直视不言者久 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祖。⾼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 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 当略无见逾者。”⾼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 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噤不行,盛族豪右, 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 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风俗顿改。迁尚书祠部郞,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 参军,领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祖次应⼊辅,刘毅等不 ![]() ![]() ![]() ![]() ![]() ![]() ![]()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 言其权重,⾼祖愈信仗之。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 事,皆一二以闻。⾼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也。又爱好宾游,坐 客恆満,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 隐。人或讥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 辽所以告关羽 ![]() ![]() ⾼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 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 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 而以老⺟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琊?”意乃小安。⾼祖还,长民伏诛。 十年,进穆之前将军,给前军府年布万匹,钱三百万。十一年,⾼祖西伐司马休之, 中军将军道怜知留任,而事无大小,一决穆之。迁尚书右仆 ![]() ![]() 穆之內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輳,求诉百端,內外 咨禀,盈阶満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 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 章,校定坟籍。 ![]() ![]() ⾼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本 ![]() ⾼祖又表天子曰:“臣闻崇贤旌善,王教所先;念功简劳,义深追远。故司勋 秉策,在勤必书,德之休明,没而弥著。故尚书左仆 ![]() ⾼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诏曰:“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猷,肇 基王迹,勋造大业,诚实匪躬。今理运惟新,蕃屏并肇,感事怀人,实深忄 ![]() ![]() 穆之三子,长子虑之嗣,仕至员外散骑常侍卒。子邕嗣。先是,郡县为封国者, 內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此制,为下官致敬。河东 王歆之尝为南康相,素轻邕。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 ![]() ![]() ![]() ![]() 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累迁相国中兵参军,太子中舍人,⻩门 侍郞,宁朔将军、宣城淮南二郡太守。在任赃货藉狼,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从事呼摄吏民, ![]() ![]() 衍弟瑀,字茂琳,少有才气,为太祖所知。始与王浚为南徐州,以瑀补别驾从 事史,为浚所遇。瑀 ![]() ![]() ![]() ![]() 瑀迁从事中郞,领淮南太守。元嘉二十九年,出为宁远将军、益州刺史。元凶 弑立,以为青州刺史。瑀闻问,即起义遣军,并送资实于荆州。世祖即位,召为御 史中丞。还至江陵,值南郡王义宣为逆,瑀陈其不可,言甚切至。义宣以为丞相左 司马,俱至梁山。瑀犹乘其蜀中船舫,又有义宣故部曲潜于梁山洲外下投官军。除 司徒左长史。明年,迁御史中丞。瑀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弹王僧达云:“廕 籍⾼华,人品冗末。”朝士莫不畏其笔端。寻转右卫将军。瑀愿为侍中,不得,谓 所亲曰:“人仕宦不出当⼊,不⼊当出,安能长居户限上。”因求益州。世祖知其 此意,许之。孝建三年,除辅国将军、益州刺史。既行,甚不得意。至江陵,与颜 竣书曰:“硃修之三世叛兵,一旦居荆州,青油幙下,作谢宣明面见向,使斋帅以 长刀引吾下席。于吾何有,政恐匈奴轻汉耳。”其年,坐夺人 ![]() ![]() ![]() ![]() 穆之少子贞之,中书⻩门侍郞,太子右卫率。宁朔将军、江夏內史。卒官。子 裒,始兴相,以赃货系东冶內。穆之女适济 ![]() 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珣,司徒。 弘少好学,以清恬知名,与尚书仆 ![]() ![]() ![]() ![]() 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珣薨,弘悉燔烧券书,一不收责;余旧业悉以委 付诸弟。未免丧,后将军司马元显以为咨议参军,加宁远将军,知记室事,固辞不 就。道子复以为谘议参军,加建威将军,领中兵,又固辞。时內外多难,在丧者皆 不终其哀,唯弘固执得免。桓玄克京邑。收道子付廷尉,臣吏畏恐,莫敢瞻送。弘 时尚在丧,独于道侧拜,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祖为镇军,召补咨议参军。以功封华容县五等侯,迁琅琊王大司马从事中郞。 出为宁远将军、琅琊內史,尚书吏部郞中,豫章相。卢循寇南康诸郡,弘奔寻 ![]() ![]() 宋国初建,迁尚书仆 ![]() ![]() 十四年,迁监江州豫州之西 ![]() ![]() 少帝景平二年,徐羡之等谋废立,召弘⼊朝。太祖即位,以定策安社稷,进位 司空,封建安郡公,食邑千户。上表固辞曰:“臣闻赵武称随会夫子之家事治,言 于晋国无隐情。臣千载幸会,谬荷荣遇,虽以智能虚薄,政绩蔑闻,而言无隐情, 窃所庶几。向令天启其心,预定大策,而名编司勋,功不见纪,固将请不赏之罪, 悬龙蛇之书,岂当稽违成命,苟修小节。但无功勤,暴之四海,进阙君子劳心之谋, 退微小人劳力之效,而圣朝僭赏于上,愚臣苟忝于下,则为厚诬当时,永贻口实。 窃财之诮,比此为轻,惟尘盛猷,亏玷为大。微躬所惜,一朝亦尽,非唯仰尘国纪, 实亦俯畏友朋。忧心弥疹,胡颜靡托。且凡人之 ![]() 徐羡之等以废弑之罪将见诛,弘既非首谋,弟昙首又为上所亲委,事将发,密 使报弘。羡之等诛,征弘为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给班剑三十人。上西 征谢晦,弘与骠骑彭城王义康居守,⼊住中书下省,引队仗出⼊。司徒府权置参军。 五年舂,大旱,弘引咎逊位,曰:“臣闻三才虽殊,其致则一。故世道休明, 五福攸应;政有失德,咎征必显。臣抑又闻之,台辅之职,论道赞契,上佐人主, 燮理 ![]() ![]() ![]() ![]() ![]() ![]() 先是,彭城王义康为荆州刺史,镇江陵。平陆令河南成粲与弘书曰:“仆闻轨 物设教,必随时制宜;世代盈虚,亦与之消息。夫势之所处,非亲不居。是以周之 宗盟,异姓为后。权轴之要,任归二南,斯前代之明谟,当今之显辙。明公位极台 鼎,四海具瞻;劬劳夙夜,义同吐握。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功实盛大,莫之与 俦。天道福谦,宜存挹损。骠骑彭城王道德昭备,上之懿弟,宗本归源,所应推先, 宜出据列蕃,齐光鲁、卫。明公⾼枕论道,燮理 ![]() ![]() 六年,弘又上表曰:“臣闻异姓为后,宗周之明义;亲不在外,有国之所先。 故鲁长滕君,《舂秋》所美,楚出弃疾,前史垂诫。矧乃茂亲明德,道光一时,述 职侯甸,朝政弗及,而以庶族庸陋浮华之臣,超逾先典,居中赞契,岂所以宪章古 式,缉熙治道?骠骑将军臣义康,徽猷渊邈,明德弥劭,敷政江汉,化被荆南,搢 绅属情,想乐当务,周旦之寄,不谋同词,分陕虽重,比此为轻。臣实空暗,阶恩 逾越,俯积素餐,仰玷盛化,公私二三,无一而可。昔孙叔未进,优孟见弓攵;展 季在下,臧文贻讥。况道隆地昵,义兼前礼。臣于古人,无能为役,负乘窃位,万 物谓何,虽曰厚颜,胡宁以处。斯亡之惧,实疚其心。乞解州录,以允民望。伏愿 陛下远存至公,近鉴丹款,俯顺朝野,改授亲贤。岂惟下臣,获免大戾,凡厥众隶, 孰不庆幸。若天眷罔已,脫复迟回,请出臣表,逮闻外內,朝议舆诵,或有可择。” 诏曰:“省表,远拟隆周经国之体,近述《大易》卑牧之志,三复冲旨,良用怃然。 公体道渊虚,明识经远,毗翼艰难,勋猷光茂,俾朕获辰居垂拱,司契委成。岂容 ⾼逊总录,固辞神州,使成务有亏,以重朕之不德琊!深存礼国,所望夤亮。骠骑 亲贤之寄,地均旦、奭,还⼊內辅,参赞机务,辄敬从所执。”义康由是代弘为司 徒,与之分录。 弘又表曰:“近冒表闻,披陈愚管,实冀天鉴,体其至诚。而奉被还诏,未蒙 酬察,徒尘圣览,仰延优旨,顾影惭惶,罔识攸厝。臣忝荷要重,四载于今。既违 前史量力之诫,又微古人进贤之美,尸位固宠,⽇积官谤,旋观周行,兴愧已后。 况在亲贤,朝野归德,甫思引⾝,曷云能补,惟尘大典,亏丧已多。不悟天眷之隆, 复垂恩奖,名器弗改,蒙宠如旧,感遇自揆,茫若无涯。臣义康既总录百揆,毗赞 盛化,忝厕下风,咨凭有所。內朝细务,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实兼该,臣何人 斯,寇窃不已。为尔推迁,覆败将及,就无人事之愆,必有 ![]() ![]() 弘博练治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与八座丞郞疏曰:“同伍犯法, 无士人不罪之科。然每至诘谪,辄有请诉。若垂恩宥,则法废不可行;依事纠责, 则物以为苦怨。宜更为其制,使得忧苦之衷也。又主守偷五匹,常偷四十匹,并加 大辟,议者咸以为重,宜进主守偷十匹、常偷五十匹死,四十匹降以补兵。既得少 宽民命,亦⾜以有惩也。想各言所怀。” 左丞江奥议:“士人犯盗赃不及弃市者,刑竟,自在赃污 ![]() ![]() 尚书王准之议:“昔为山 ![]() ![]() 殿中郞谢元议谓:“事必先正其本,然后其末可理。本所以押士大夫于符伍, 而所以检小人琊?可使受检于小人琊?士犯坐奴,是士庶天隔,则士无弘庶之由, 以不知而押之于伍,则是受检于小人也。然则小人有罪,士人无事,仆隶何罪,而 令坐之。若以实相 ![]() ![]() ![]() ![]() 吏部郞何尚之议:“按孔右丞议,士人坐符伍为罪,有奴罪奴,无奴输赎。既 许士庶缅隔,则闻察自难,不宜以难知之事,定以必知之法。夫有奴不贤,无奴不 必不贤。今多僮者傲然于王宪,无仆者怵迫于时网,是为恩之所沾,恆在程、卓; 法之所设,必加颜、原,求之鄙怀,窃所未惬。谢殿中谓奴不随主,于名分不明, 诚是有理。然奴仆实与闾里相关,今都不问,恐有所失。意同左丞议。” 弘议曰:“寻律令既不分别士庶,又士人坐同伍罹谪者,无处无之,多为时恩 所宥,故不尽亲谪耳。吴及义兴适有许、陆之徒,以同符合给,二千石论启丹书。 己未间,会稽士人云十数年前,亦有四族坐此被责,以时恩获停。而王尚书云人旧 无同伍坐,所未之解。恐莅任之⽇,偶不值此事故琊。圣明御世,士人诚不忧至苦, 然要须临事论通,上⼲天听为纷扰,不如近为定科,使轻重有节也。又寻甲符制, 蠲士人不传符耳,令史复除,亦得如之。共相押领,有违纠列,了无等衰,非许士 人闾里之外也。诸议云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则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若庶民不 许不知,何许士人不知。小民自非超然简独,永绝尘秕者,比门接栋,小以为意, 终自闻知,不必须⽇夕来往也。右丞百司之言,耝是其况。如衰陵士人,实与里巷 关接,相知情状,乃当于冠带小民。今谓之士人,便无小人之坐;署为小民,辄受 士人之罚。于情于法,不其颇欤?且都令不及士流,士流为轻,则小人令使征预其 罚,便事至相纠,闾伍之防,亦为不同。谓士人可不受同伍之谪耳,罪其奴客,庸 何伤琊?无奴客,可令输赎,又或无奴僮为众所明者,官长二千石便当亲临列上, 依事遣判。又主偷五匹、常偷四十匹,谓应见优量者,实以小吏无知,临财易昧, 或由疏慢,事蹈重科,求之于心,常有可愍,故 ![]() ![]() ![]() ![]() 弘又上言:“旧制,民年十三半役,十六全役。当以十三以上,能自营私及公, 故以充役。而考之见事,犹或未尽。体有強弱,不皆称年。且在家自随,力所能堪, 不容过苦。移之公役,动有定科,循吏隐恤,可无其患,庸宰守常,已有勤剧,况 值苛政,岂可称言。乃有务在丰役,增进年齿,孤远贫弱,其敝尤深。至令依寄无 所,生死靡告,一⾝之切,逃窜求免,家人远计,胎孕不育,巧避罗宪,实亦由之。 今皇化惟新,四方无事,役召之宜,应存乎消息。十五至十六,宜为半,十七为全。” 从之。 其后,弘寝疾,弘表屡乞骸骨,上辄优诏不许。九年,进位太保,领中书监, 余如故。其年,薨,时年五十四。即赠太保、中书监,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 剑为六十人,侍中、录尚书、刺史如故。谥曰文昭公,配食⾼祖庙廷。其年,诏曰: “乃者三逆煽祸,实繁有徒,爰初遵养,暨于明罚,外虞內虑,实维艰难。故太保 华容县公弘、故卫将军华、故左光禄大夫昙首,抱义怀忠,乃情同至,筹谋庙堂, 竭尽智力,经营夷险,简自朕心。国聇既雪,允膺茅土,而并执谦挹,志不命逾, 故用伫朝典,将有后命。盛业不究,相系殒落,永怀伤叹,痛恨无已。弘可增封千 户,华、昙首封开国县侯,食邑各千户。护军将军建昌公彦之,深诚密谟,比踪齐 望,其复先食邑,以酬忠勋。”又诏:“闻王太保家便已匮乏,清约之美,同规古 人。言念始终,情增凄叹。可赐钱百万,米千斛。” 世祖大明五年,车驾游幸,经弘墓。下诏曰:“故侍中、中书监、太保、录尚 书事、扬州刺史华容文昭公弘,德猷光劭,鉴识明远。故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太子詹事豫章文侯昙首,夙尚恬素,理心贞正。并绸缪先眷,契阔屯夷,內亮王道, 外流徽誉。以国图令勋,民思茂惠。朕薄巡都外,瞻览坟茔,永言想慨,良深于怀。 便可遣使致祭墓所。” 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 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任籓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而 轻率少威仪, ![]() 子锡嗣。少以宰相子,起家为员外散骑,历清职,中书郞,太子左卫率,江夏 內史。⾼自位遇。太尉江夏王义恭当朝,锡箕踞大坐,殆无推敬。卒官。子僧亮嗣。 齐受禅,降爵为侯,食邑五百户。弘少子僧达,别有传。弘弟虞,廷尉卿。虞子深, 有美名,官至新安太守。虞弟抑,光禄大夫。抑弟孺,侍中。孺弟昙首,别有传。 弘从⽗弟练,晋中书令珉子也。元嘉中,历显官,侍中,度支尚书。练子钊, 世祖大明中,亦经清职,⻩门郞,临海王子顼晋安王子勋征虏、前军长史,左民尚 书。太宗初,为司徒左长史。随司徒建安王休仁出赭圻,时居⺟忧,加冠军将军。 忤犯休仁,出为始兴相。休仁恚之不已,太宗乃收付廷尉,赐死。 史臣曰:晋纲弛紊,其渐有由。孝武守文于上,化不下及,道子昏德居宗,宪 章坠矣。重之以国宝启 ![]() ![]() ![]() ![]() ![]() 部分译文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地人,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年青时喜好《书》、《传》,博览而精通群书,济 ![]() 起初,刘穆之曾梦见与⾼祖一起在海上航行,忽然遇上大风,又惊又怕,低头看船下,见有两条⽩龙,夹船而游。不久到了一座山,山峰耸立,树林茂密,心中很是⾼兴。待⾼祖攻克京城,问何无忌:“我急需一名府主簿,你看谁合适呢?”无忌答:“没有比刘道民更合适的人了。”⾼祖说:“我也知道这个人。”马上派人叫穆之。当时刘穆之听到京城有叫闹声,早晨起来准备去看看,刚到路口,正好碰到了送信人。穆之看着信,久久不发一词,然后回到自己的屋里,换下耝布⾐服去见⾼祖。⾼祖对他说:“我的事业刚刚开始,正感到艰难,急需一名军吏,您看谁可担当此任?”穆之说:“贵府刚建,军吏实在需要一个有才之士,仓促之际,也许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祖笑着说:“你能委屈自己,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于是当场任命穆之为府主簿。 收复了京邑,⾼祖刚到,各类大的决定,都是仓促间和穆之商定的。⾼祖把穆之当作心腹,大小事情都向穆之请教。穆之也尽忠尽力,一无隐瞒遗漏。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噤令无人遵守,权豪贵族,仗势横行,百姓穷困,无地存⾝。更甚者是司马元显政令败腐,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机,加以改正,不到十余天,风气顿改。于是穆之被提升为尚书祠部郞兼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并出任堂邑太守。因为平桓玄有功,封为西华县五等子爵。 东晋义熙三年(407),扬州刺史王谧去世,按理⾼祖接任,但刘毅等人从中作梗,商量着让中领军谢混作扬州刺史,或想让⾼祖在丹徒州为官,把朝內事托付给尚书仆 ![]() ![]() ![]() ![]() ![]() 穆之跟随⾼祖征伐广固,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刘毅等人害怕刘穆之被⾼祖重用亲近,常常谈说穆之手中权力太大,⾼祖反而越发信任倚仗他。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均告诉⾼祖,即使是街谈巷语、笑话等小事,也都告诉⾼祖一些。⾼祖常得到民间的各种信息以显示他的敏锐,都是由于穆之的原因。穆之又喜 ![]() ![]() ⾼祖西征讨伐刘毅,派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总管后方一切,⾼祖担心长民难以独当此任,把穆之留下帮助长民。加穆之为建威将军,设置佐吏,配给穆之实力。长民果真有背叛⾼祖之野心,只是犹豫没能发动,于是私下偷偷对穆之说:“外面谣传,都说太尉与我不平等,什么原因才闹成这样?”穆之说:“公逆流远征,而把老⺟幼子委托于你,如果不信任你,怎么会这样做呢?”长民思想才稍稍稳定。⾼祖回来后,杀了长民。义熙十年,推举穆之为前将军。供给前军府一年一万匹布,钱三百万。义熙十一年,⾼祖西征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留守,但事无大小,都由穆之决定。提升穆之为尚书右仆 ![]() ![]() ![]() ![]() 刘穆之在內总理朝政,在外管理军旅事务,解决问题有条不紊,任何事情都不被耽误。常常宾客盈门,求办名类事项,朝事军事里里外外来询问禀告的人満阶満室。刘穆之眼睛看公文,手写回信;耳听别人的汇报,口中同时回答,同时处理数事不妨碍,每一件都处理得很妥当。又与不少很 ![]() ![]() ![]() ![]() 义熙十三年,穆之病转沉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门郞探问穆之病情。十一月穆之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祖此时在长安,听到此消息大吃一惊,悲痛异常,哀伤惋叹数⽇。⾼祖本想暂驻关中,经营赵、魏。穆之已去世,京都缺人,于是赶回彭城,让司马徐羡之代为留守管理。而朝廷中以前由穆之处理的事,一起汇报到北方⾼祖驻地,由⾼祖定夺。穆之以前率领的前军府文武官兵二万人,三千人分配给徐羡之的建威府,其余的全都拨给儿子的中军府。追赠穆之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祖又表奏天子:“臣听说推举贤德表扬善流,是王教放在首位的,纪念提拔有功劳者,意义很大,因此管理功劳簿的,有什么样的功劳一定要记下来,人是否贤德,在他去世后反而更显示出来。已去世的尚书左仆 ![]() ⾼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助他的功臣,下诏书说:“已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虑,为王业打下基础,功劳卓著,诚实勤劳,现在国运更新,家国 定安发达,感事怀人,深感凄凉哀痛。可以加封他为南康郡公,食邑三千户。已故左将军、青州刺史王镇恶,在荆、郢大捷中,拼命尽力克敌,北伐功劳可比方叔。想起他的功绩,心中一直不能忘怀,可以加封为龙 ![]() 穆之有三个儿子,长子虑之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员外散骑常侍才去世,虑之的儿子刘邕继承爵位。从前郡县作为大臣的封地的,內史、相对受封者称臣,离任就不这么称呼了。到世祖孝建年间,才改⾰这一制度,改为下官向受封者致敬。河东王歆之曾做过南康郡的相,可一向轻视瞧不起刘邕。后来歆之与邕一起参加豫元会,坐在一起,刘邕生 ![]() ![]() ![]() ![]() 穆之的第二个儿子刘式之,字延敬,精通《易经》而喜好贤士,历任相国中兵参军、太子中舍人、⻩门侍郞、宁朔将军、宣城太守、淮南太守。在任之时贪污受贿严重,扬州刺史王弘派从事去查处,从事招来官吏百姓,想弄清这件事情。刘式之召见从事,对他说:“从我这里回去告诉王弘,刘式之对家国也有些功劳,就是偷数百万钱又算什么,更何况我还没有偷呢!你从官吏百姓及账目文书中得不到什么。”从事回去告诉了王弘,王弘说:“刘式之的辩⽩如此的耝莽!”也因此没有再查下去。刘式之此后又作了太子右率、左卫将军、吴郡太守。死后,追赠为征虏将军,因为出征关、洛有功劳,封为德 ![]() 刘衍的弟弟刘王禹,字茂琳,年少有才气,被太祖知道了。始兴王浚为王南徐州,让刘王禹补做别驾从事史的官,被浚知遇。刘王禹生 ![]() ![]() ![]() ![]() 刘王禹升官为从事中郞,并作淮南太守。元嘉二十九年,刘王禹做了宁远将军、益州刺史。元凶杀主自立,让他做青州刺史。刘王禹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起义派遣军队,同时运送物资到荆州。世祖继位后,召刘王禹为御史中丞。回到江陵,正值南郡王义宣想叛逆,刘王禹陈说不能这样⼲,话语十分恳切,于是义宣让他做丞相左司马,一起到梁山,刘王禹还乘了义宣蜀中的船,还有义宣从前的部属暗暗在梁山洲外投奔了官军。刘王禹做了司徒左长史,第二年,又升为御史中丞。刘王禹⾼傲,做宪司十分得意,弹劾王僧达说:“靠祖上立功做了大官,人品居于下流。”朝中大臣没有不怕他的笔锋的。后又转做右卫将军。刘王禹想做侍中,没做成,对他亲信的人说:“人做官不出为将必⼊为相,不⼊为相必出为将,怎么能长久居于户限之上。”因此要求到益州为刺史。世祖明⽩他的心意,同意了他的要求。孝建三年(456),做辅国将军、益州刺史,到任后,十分不得意。至江陵,写信给颜竣说:“朱修之三世叛兵,一旦占据荆州,青油帐下,像谢宣明面见的样子,让斋师用长刀指着我下席,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只不过耽心像匈奴轻视汉朝一样。”这一年,因犯夺人 ![]() ![]() ![]() ![]() 穆之最小的儿子刘贞之,做官为中书⻩门侍郞、太子右卫率、宁朔将军、江夏內史,为官时去世。他的儿子刘裒,作始兴相,因贪污在东冶坐牢。穆之的女儿嫁给济 ![]() |
上一章 宋书 下一章 ( → ) |
晋书睡虎地秦墓竹农桑辑要智囊(选录)水经注四十二章经菜根谭论衡围炉夜话容斋随笔 |
沈约的免费历史小说《宋书》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宋书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宋书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