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是沈约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书 作者:沈约 | 书号:10190 时间:2017/3/26 字数:33898 |
上一章 卷三十六 下一章 ( → ) | |
州郡二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晋江左胡寇強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 退还寿舂。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咸康四年,⽑宝为刺 史,治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庾翼镇武昌,领豫州。八年,庾怿为刺史,又镇芜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镇芜湖;四年,进寿舂;九年, 尚又镇历 ![]() ![]() ![]() ![]() ![]() ![]() ![]() ![]() ![]() ![]() 历 ![]() ![]() 历 ![]() 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乌江,《太康地志》属准南。 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汉旧名,属陈留。流寓立,先属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谯太守(谯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志咸实土。 《郡国》又有酂县,何、徐无。今领县六,户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万二千三百五 十八。去州⽔五百四十,陆一百七十;去京都⽔七百,陆五百。 山桑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谯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铚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扶 ![]() 蕲令。(别见) 城⽗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国以并焉。 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九,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二千七百二十,陆四百七 十;去京都⽔一千一百,陆六百三十一。 灊令,汉旧县。 舒令,汉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何并无,徐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 ![]() ![]() 汝 ![]() 慎令,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 ![]() 宋令。(别见) ![]() ![]() 安 ![]() 南梁太守(梁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侨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属 徐州。武帝永初二年,还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废属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复旧。 《永初郡国》又有虞、 ![]() 睢 ![]() ![]() 蒙令。(别见) 虞令,汉旧名。 ⾕ ![]() 陈令,前汉属淮 ![]() 义宁长,何无,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汉旧名,属颍川。 崇义令,《永初郡国》羌人始立。 宁陵(别见),徐志后所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 去州陆八百,无⽔;去京都⽔一千二百,无陆。 怀宁令,晋安帝立。 新冶令,晋安帝立。 ![]()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何、徐志无。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 省,明帝太始二年复立。 弋 ![]() 期思令,汉旧县。 弋 ![]() 安丰令,旧郡,晋安帝并为县。 乐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立。 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属弋 ![]()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后汉属庐江。 松滋令。(别见) 汝南太守。(别见) 上蔡侯相。(别见) 平舆令。(别见) 北新息令。(别见) 真 ![]() 安城令。(别见) 南新息令。(别见) 临汝令,汉旧名。(别见) ![]() 西平令。(别见) 瞿 ![]() 安 ![]() 新蔡太守。(别见) 鲖 ![]() 固始令。(别见) 新蔡令。(别见) 东苞信令。(别见)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后侨立所分。 东郡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苌平、⽗ ![]() ![]() ![]() 项城令。(别见) 西华令。(别见) ![]() 苌平令。(别见) ⾕ ![]() 南顿太守(别见),帖治陈郡。 南顿令。(别见) 和城令。(别见) 颍川太守。(别见) 邵陵令。(别见) 临颍令。(别见) 曲 ![]() 西汝 ![]() 汝 ![]() 安城令。(别见) 楼烦令。(别见) 宋令。(别见) 汝 ![]() 汝 ![]() 武津令。 陈留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浚仪、封丘,而有酸枣,何、徐无封丘、 尉氏。 浚仪令。(别见) 小⻩令。(别见) 雍丘令。(别见) ⽩马令。(别见) 襄邑令。(别见) 封丘令,汉旧名。 尉氏令。(别见) 南陈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属南梁、汝 ![]()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 史⽔、开化、边城七县,属弋 ![]() ![]() 雩娄令,二汉属庐江,《晋太康地志》云属安丰。 开化令。 史⽔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 城左郡为县,属弋 ![]() ![]() 乐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县,徐志属弋 ![]() 豫州刺史,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成,晋平吴后治陈国,晋江左所治,已列于 前。《永初郡国》、何、徐寄治睢 ![]() 汝南太守,汉⾼帝立。领县十一,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万九千三百四 十九。去州⽔一千,陆七百;去京都⽔三千,陆一千五百。 上蔡令,汉旧县。 平乐令,汉旧县。 北新息令,汉旧县。 慎 ![]() ![]() 安成令,汉旧县。 南新息令,汉旧县。 朗陵令,汉旧县。 ![]() 西平令,汉旧县。 瞿 ![]() ![]() 安 ![]() ![]() 新蔡太守,晋惠帝分汝 ![]() 鲖 ![]() 固始令,故名寝丘之地也。汉光武更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又立。 新蔡令,汉旧县。 苞信令,前汉无,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 ![]() 谯郡太守,何志故属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既⼊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永初郡国》无长垣县。今领县六,户一千四百 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陆道三百五十;去京都⽔二千,陆一千二百。 蒙令,汉旧县,属沛。 蕲令,汉旧县,属沛。 宁陵令,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梁。 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属。 襄邑令。 长垣令,汉旧县,属陈留。《永初郡国》无。何故属陈留,徐新配。 梁郡太守,秦砀郡,汉⾼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还豫。领县二,户 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九百。 下邑令,汉旧县。何云魏立,非也。 砀令,汉旧县。 陈郡太守,汉⾼立为淮 ![]() ![]() ![]() ![]() 项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西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立,属颍川。江左度此。 ⾕ ![]() ![]() 南颍太守,故属汝南,晋惠帝分立。领县二,户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 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四百五十。 南顿令,汉旧县,何故属汝 ![]() ![]() 和城令,何江左立。 颍川太守,秦立。魏分颍川为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还并颍川。 《永初郡国》又有许昌(本名许,汉旧县。魏曰许昌)、新汲(别见)、焉陵、 长社、颍 ![]() ![]() ![]() ![]() 邵陵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临颍令,汉旧县。 曲 ![]() 汝 ![]() 汝 ![]() ![]() ![]()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 ![]() 汝 ![]() 宋令,前汉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国于此,改曰宋。 宋城令,汉旧县。 楼烦令,汉旧县,属雁门。流寓配属。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立,属兗州,中原 ![]() 浚仪令,汉旧名。 小⻩令,汉旧名。 ⽩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濮 ![]() 雍丘令,汉旧名。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分扬州之豫章、鄱 ![]() ![]() ![]() ![]() 寻 ![]() ![]() ![]() ![]() ![]() ![]() ![]() 柴桑男相,二汉属豫章,晋属武昌。郡既立,治此。鼓泽子相,汉、《晋太康 地志》属豫章,立寻 ![]() 松滋伯相,前汉属庐江,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县名,前汉无, 后汉属庐江,晋武帝立为安丰郡。江左流民寓寻 ![]() ![]() 豫章太守,汉⾼帝立,本属扬州。《永初郡国》有海昏(汉旧县),何志无。 今领县十二,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六百, 陆三百五十;去京都⽔一千九百,陆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汉旧县。 新淦侯相,汉旧县。 丰城侯相,吴立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建城侯相,汉旧县。 望蔡子相,汉灵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县名曰上蔡;晋武帝太康 元年更名。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中立汉平,吴更名。 永修男相,汉灵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武中立,曰 ![]()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汉旧县。 鄱 ![]() ![]() 广晋令,吴立曰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鄱 ![]() 余⼲令,汉旧县。 上饶男相,吴立。《太康地志》有,王隐《地道》无。 葛 ![]() 乐安男相,吴立。 临川內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领县九,户八千九百八十三, 口六万四千八百五。去州⽔一千一百,陆一千二十;去京都⽔二千八百三十,陆三 千。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丰侯相,吴立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建侯相,吴立。 永城男相,吴立。 宜⻩侯相,吴立。 南城男相,汉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复旧。 南丰令,吴立。 东兴侯相,吴立。 安浦男相,吴立。 庐陵太守,庐陵本县名,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豫章立。领县九, 户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二千,陆一千六百;去京都⽔ 三千六百。 石 ![]() 西昌侯相,吴立。 东昌子相,吴立。 吉 ![]() 己丘男相,吴立。 兴平侯相,吴立。 ![]() ![]() ⾼昌男相,吴立。 遂兴男相,吴立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国》无比县,何、徐 并有。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晋太康地志》属荆州。 领县七,户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万三百二十三。去州⽔三千三百,陆三千六百; 去京都⽔三千七百,无陆。 平都子相,前汉曰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 新喻侯相,吴立。 宜 ![]() 永新男相,吴立。 安复侯相,汉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长沙。 萍乡侯相,吴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有此县,何云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立。领县七,户四千四百九十三, 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三千八十。 赣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立曰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立曰平 ![]() 南康公相,吴立曰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 ![]() ![]() ![]() ![]() ![]() ![]() 南野伯相,汉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领县四,户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 二百;去京都⽔一千三百七十,陆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别见),本作褒信,《永初郡国》作苞信。 慎令,汉旧名,本属汝南。 宋令(别见),徐志云宋乐,后复旧。 ![]() 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 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 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张 ![]() 吴兴子相,汉末立曰汉兴,吴更名。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吴立曰昭武,晋武帝更名。 建 ![]()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沙村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万 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三千五百八十。 侯官囗相,前汉无,后汉曰东侯官,属会稽。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晋武帝更名。 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 温⿇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船屯立。《永初郡国》无,何、徐并有。 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 治东 ![]() ![]() 齐郡太守,秦立。领县七,户七千三百四十六,口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汉旧县。 西安令,汉旧县。 安平令,六国时其地曰安平,二汉、魏、晋曰东安平。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 海,魏度属齐。 般 ![]() 广饶令,汉旧县。 昌国令,汉旧县。 益都令,魏立。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 河,故立此郡。安帝义熙中土断,并济南。案《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 国》济南又有祝阿(二汉属平原,《晋太康地志》无。)、于陵县(汉旧县),而 无朝 ![]() 历城令,汉旧县。 朝 ![]() ![]() ![]() 著令,汉旧县。 土鼓令,汉旧县,晋无。 逢陵令,二汉、晋无,《永初郡国》、何、徐有。 平陵令,汉旧县,至晋并曰东平陵。 乐安太守,汉⾼立,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更名。领县三,户二千二百五十九, 口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去州陆一百八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千乘令,汉旧县。 临济令,前汉曰狄,安帝永初二年更名。 博昌令,汉旧名。 ⾼密太守,汉文帝分齐为胶西,宣帝本始元年,更名⾼密。光武建武十三年, 并北海,晋惠帝又分城 ![]() ![]() 黔陬令,前汉属琅琊,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城 ![]() 淳于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密令,前汉属⾼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夷安令,前汉属⾼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营陵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昌安令,汉安帝延光元年立,属⾼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平昌太守,故属城 ![]() ![]() 安丘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琊。 平昌令,前汉属琅琊,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东武令,二汉属琅琊,《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琅琊令,二汉属琅琊,《晋太康地志》无。 硃虚令,前汉属琅琊,安帝永初元年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北海太守,汉景帝中二年立。领县六,户三千九百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九百九 十五。寄治州下。 都昌令,汉旧县。寄治州下,余依本治。 胶东令,本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剧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琊。 即墨令,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下密令,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平寿令,汉旧县。 东莱太守,汉⾼帝立。领县七,户一万一百三十一,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二千一百。 曲城令,汉旧县。 掖令,汉旧县。 扌弦令,汉旧县。 卢乡令,汉旧县。 牟平令,汉旧县。 当利令,汉旧县。 ⻩令,汉旧县。 太原太守,秦立,属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割济南、太山立。领县三,户二千 七百五十七,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一千八百。 山茌令,汉旧县,属泰山。孝武孝建元年,度济北。 太原令,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属泰山。 祝阿令。(别见) 长广太守,本长广县,前汉属琅琊,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云故属东莱。 《起居注》,咸宁三年,以齐东部县为长广郡。领县四,户二千九百六十六,口二 万二十三。去州五百;去京都一千九百五十。 不其令,前汉属琅琊,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长广令,前汉属琅琊,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昌 ![]() ![]() 冀州刺史,江左立南冀州,后省。义熙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 又分青州立,治历城,割土置郡县。领郡九,县五十,户三万八千七十六,口一十 八万一千一。去京都陆二千四百。 广川太守,本县名,属信都,《地理志》不言始立。景帝二年,以为广川国, 宣帝甘露三年复。明帝更名乐安,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晋武帝太康五年,又改 为长乐。广川县,前汉属信都,后汉属清河,魏属 ![]() ![]() ![]() ![]() 广川令。(巳前见)。 中⽔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 度。 武強令,何江左立。 索卢令,何江左立。 平原太守,汉⾼帝立。旧属青州,魏、晋属冀州。领县八,户五千九百一十三, 口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七。 广宗令,前汉无,后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安平;《永初郡国》、何无; 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平原令,汉旧县。 鬲令,汉旧县。 安德令,汉旧县。 平昌令,汉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 般县令,汉旧县。 茌平令,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太康地志》属平原。 ⾼唐令,汉旧县。 清河太守,汉立,桓帝建和二年,改曰甘陵,魏复旧。何有重合县(别见)。 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九十四,口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去州一百一十;去京都陆一 千八百。 清河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汉旧县,并曰东武城。 绎幕令,汉旧县。 贝丘令,汉旧县。 零令,汉旧县,作灵。 鄃令,汉旧县。 安次令,前汉旧县,属 ![]() ![]() 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三,口 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去州一百四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乐陵令,汉旧县,故属平原。 ![]() ![]() 新乐令。(别见) 厌次令,前汉曰富平,明帝更名,属平原,《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泾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地志》属 乐陵。 魏郡太守,汉⾼帝立。二汉属冀州,魏、晋属司隶,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 立,何无。领县八,户六千四百五,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汉旧县。 安 ![]() 聊城令,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博平安,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肥乡令,《晋太康地志》属广平。 蠡吾令,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太康地志》属⾼ ![]() ![]() 顿丘令(别见),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顺,孝武孝建二年立。 临邑令,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孝武孝建二年,与顿丘同立。 河间太守,汉文帝二年,分赵立。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六, 户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一万七千七百七。 乐城令,汉旧县。 城平令,前汉属 ![]() 武垣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 章武令,二汉属 ![]() 南⽪令,汉旧县,属 ![]() ![]() ⾩城令,前汉 ![]() 顿丘太守(别见),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四,户一千二百三 十八,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令。(别见) 卫国令,《晋太康地志》有。 肥 ![]() ![]() ![]() ⾼ ![]() ![]() ![]() ![]() ![]() 安平令,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太康地志》属博陵。 饶 ![]() ![]() ![]() 鄴令,汉旧县,属魏郡。江左避愍帝讳,改曰临漳。孝武始立,属魏郡,大明 七年度此。 ⾼ ![]() 新城令,前汉属中山,后汉属涿,《晋太康地志》属⾼ ![]() ![]() 长乐令,晋之长乐郡也。疑是江左省为县,至是又立。 蓚令。(别见。何志属广川。徐志属此。) 重合令,汉旧县。 司州刺史,汉之司隶校尉也。晋江左以来,沦没戎寇,虽永和、太元王化暂及, 太和、隆安还复湮陷。牧司之任,示举大纲而已。县邑户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 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领河南(汉旧郡)、荥 ![]() ![]() ![]() ![]() ![]() ![]() ![]() ![]() ![]() ![]() ![]() ![]() 义 ![]() 平 ![]() ![]() 鄳令,二汉属江夏,《晋太康地志》属义 ![]() 钟武令,前汉属江夏,后汉、《晋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属义 ![]() 宝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鄳立。 义 ![]() ![]() 平舂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平 ![]() 环⽔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明帝泰始三年,度属宋安郡,后省宋安, 还此。宋安,本县名,孝武大明八年,省义 ![]() ![]() 随 ![]() ![]() ![]() ![]() ![]() ![]() 随 ![]() ![]() ![]() 永 ![]() 关西令(别见荆州,作厥西。),宋末新立。 西平林令,宋末新立。 安陆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分江夏立,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度司州。徐志 有安蛮县,《永初郡国》、何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寻为郡,孝武大明八年,省 为县,属安陆;明帝泰始初,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领县二,户六千四十三,口 二万五千八十四。去京都⽔二千三百。 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 ![]() ![]()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别见)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 ![]()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 ![]() 临汝令,新立。 译文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晋伐自江左南渡以来胡寇強盛,豫出地区沦陷,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才从谯城退还寿舂。成帝咸和四年,暂借地重置豫州,庾亮任刺史,州治在芜湖。咸康四年,⽑宝任刺史,州治在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座翼镇守武昌,兼领豫州。八年,庾怿任刺史,又驻镇芜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驻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驻镇芜湖;四年,进驻寿舂;九年,谢尚又驻镇历 ![]() ![]() ![]() ![]() ![]() ![]() ![]() ![]() ![]() 历 ![]() ![]() 历 ![]() 乌江令,两汉无此建置,《晋书》记载有乌江,《太康地志》上乌江属淮南。 龙亢令,汉代的旧名,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于谯。束晋渡江后设立。 雍丘令,汉代的旧名,属于陈留。束晋南渡后立,先归属秦郡,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 ![]() 郑令,汉代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归属谯。东晋时设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 ![]() 南谯太守,谯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用北方郡县旧名借地重置郡县,后来又分割淮南郡县的部分地区使借地重置的郡县都有了实际管辖的土地。《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载南谯太守管辖地又有郑县,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没有记载。现在领有六县。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离州城⽔路有五百四十里,陆路有一百七十里。距离京都⽔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 山桑令,西汉时属沛郡,束汉时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郡。 谯令,汉代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邓。 铚令,汉代隶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隶属谯郡。 扶 ![]() 蕲令。另见。 城⽗令,前漠时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郡。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国而设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销六安国将它并⼊庐江。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距州治⽔路有二千七百二十里,陆路有四百七十里。距京都⽔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六百三十一里。 潜令,汉代旧县。 舒令,汉代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志》及何志都无记载,途氏的《州郡志》上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设置。 南汝 ![]() ![]() 汝 ![]() 慎令,汉代隶属这汝南,《太康地志》上属汝 ![]() 宋令。另见。 ![]() ![]() ![]() ![]() ![]() 安 ![]() ![]() 南粱太守,梁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暂借地重置南梁郡,晋安帝时才实际领有淮南旧地,隶属徐州。宋武帝永初二年,仍旧归属南豫州,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废置而改属西豫州,改名为淮南,大明八年,恢复隶属南豫州。《永初郡国志》又有虞、 ![]() 睢 ![]() ![]() 蒙令。另见。 虞令,漠代旧名。 ⾕ ![]() 陈令,前汉时属淮 ![]() 义宁长,何氏志无,徐氏志有,宋末又设置。 新汲令,漠代旧名,隶属颖川郡。 崇义令,《永初郡国志》载由羌人开始设置。 宁陵,另见。徐氏志成书后所设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无⽔路可通。距京都⽔路有一千二百里,无陆路可通。 怀宁令,晋安帝时设立。 新冶令,晋安帝时设立。 ![]()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未记载。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部的蛮民设立左面、吕亭二县,隶属晋熙郡,后来撤销,明帝泰始二年恢复设立。 弋 ![]() ![]() ![]() 期思令,汉代旧县。 弋 ![]() 安丰令,旧为郡,晋安帝时合并为县。 乐安令,新设置。 茹由令,新设置。 安丰太守,魏文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江左置立为借地设置的郡,晋安帝时撤郡并为县,隶属弋 ![]()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记载,后汉时属庐江郡。 松滋令。另见。 汝南太守。另见。 上蔡侯相。另见。 平舆令。另见。 北新息令。另见。 真 ![]() 安城令。另见。 南新息令。另见。 临汝令,汉代旧名。 ![]() 西平令。另见。 瞿 ![]() 安 ![]() 新蔡太守。另见。 鲷 ![]() 固始令。另见。 新蔡令。另见。 东苞信令。另见。 西苞信令,徐氏志上南豫衹有一个苞信,可能是后来借地立县时分成东西。 东郡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苌平县、⽗ ![]() ![]() ![]() 项城令。另见。 西华令。另见。 ![]() 苌平令。另见。 ⾕ ![]() 南顿太守,另见。兼治理陈郡。 南顿令。另见。 和城令。另见。 颖川太守。另见。 邵陵令。另见。 临颖令。另见。 曲 ![]() 西汝 ![]() ![]() 汝 ![]() 安城令。另见。 楼烦令。另见。 宋令。另见。 汝 ![]() 汝 ![]() 武津令。 陈留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浚仪、封丘县而有酸枣县,何氏志、徐氏志无封丘、尉氏县。 浚仪令。另见。 小⻩令。另见。 雍丘令。另见。 ⽩马令。另见。 襄邑令。另见。 封丘令,汉代旧名。 尉氏令。另见。 南陈左郡太守,宋少帝景平年间撤销此郡,将宋百姓分别隶属南梁、汝 ![]() ![]()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置酗部蛮民设置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开化、边城七县,隶属弋 ![]() ![]() 雩娄令,两汉时属庐江郡,《晋太康地志》说属安丰。 开化令。 史⽔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无记载。按《起居注》,大明八年,撤销光城左郡,将它改为县,隶属土庒幽,可能是去塱年间分割主垦幽所设置的。主塱八年又撤销,后来又恢复设立。 乐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这三县,徐氏志上都属弋 ![]() 豫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谯,魏时治所在边南安成,晋平定吴后治所在陈国,晋江左时的治所已列于上文。《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说治所寄设在睢 ![]() 汝南太守,汉⾼帝时设立。领有十一县。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人口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距州治⽔路有一千里,陆路七百里。距京都⽔路有三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 上蔡令,漠代旧县。 平乐令,汉代旧县。 北新息令,汉代旧县。 慎 ![]() ![]() 安成令,汉代旧县。 南新息令,汉代旧县。 朗陵令,汉代旧县。 ![]() 西乎令,汉代旧县。 瞿 ![]() ![]() 安 ![]() ![]() ![]() 鲖 ![]() 固始令,⾜原名寝丘的地方。汉光武帝时改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来又设立。 新蔡令,汉代旧县。 苞信令,前汉无此县,后汉时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汝 ![]() 谯郡太守,何氏志记载原属沛郡,魏明帝时分割沛郡而设立。按王粲诗说:“已经进⼊谯郡的地界,辽阔开朗使人消除了忧愁。”王粲是建室年间死去的,姜逊不是魏旦随时设置的造件事就很清楚了。《永初郡国志》无长垣县。现在领六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七千四百零四。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二百里。 蒙令,汉代旧县,属梁郡。 蕲令,漠代旧县,属沛郡。 宁陵令,前汉时隶属陈留,后汉及《晋太康地志》隶属梁郡。 魏令,原先的魏郡,安置流落到此居住的人户而设立。 襄邑令。 长垣令,汉代旧县,隶属陈留。《永初郡国志》无记载。何氏志说原属陈留,徐氏志说是新设置的。 盈郡太守,豢伐为砠郡,选直壹时改名。孝武帝大明元年割属徐州,大明二年又还属豫州。领有二县。户九百六十八,人口五千五百。距州治陆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路有九百里。 下邑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魏国时设立是不对的。 碣令,漠代旧县。 陈郡太守,汉⾼帝时立为淮 ![]() ![]() ![]() ![]() 项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西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初撤销,惠帝永康元年恢复设置,属颖川。江左度此。 ⾕ ![]() ![]() 长平令,前汉时隶属汝南,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颖川郡。 南颍太守,过去隶属汝南郡,晋惠帝时从迪亩邮中分出设置。领有二县。户五百二十六,人口二千三百六十五。距州治七百六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顿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过去属汝 ![]() ![]() 和城令,何氏志记载江左时设立。 颍川太守,秦时立。魏分割设立颍川时设立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撤销襄城并将它仍然合并到颍川郡。《永初郡国志》又有许昌、本名许。汉代旧县。魏时名许昌。新汲、另见.焉陵、长社、颍 ![]() ![]() ![]() ![]() 邵陵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题川。 临颖令,汉代旧县。 曲 ![]() ![]() 汝 ![]() 汝 ![]() ![]() ![]() 武津令,坦庒志上没有注明置立情况。 汝 ![]() 汝 ![]() 宋令,前汉时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将宋公的封国迁徙到这里,改称宋。 宋城令,汉代旧县。 楼烦令,汉代旧县,属雁门。后为流亡寓居这裹的人设置,配属汝 ![]()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设立,隶属兗州,中原战 ![]() 浚仪令,汉代旧名。 小⻩令,汉代旧名。 ⽩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说属濮 ![]() 雍丘令,汉代旧名。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划分出扬州的豫章、鄱 ![]() ![]() ![]() ![]() 寻 ![]() ![]() ![]() ![]() ![]() ![]() ![]() ![]() ![]() ![]() 柴桑男相,两汉时属豫章郡,晋代属武昌郡。寻 ![]() 彭泽子相,漠代、《晋太康地志》属豫章,设立寻 ![]() ![]() 松滋伯相,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未设立,《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是县名,前汉无,后汉时属庐汀,晋武帝时立为安丰郡。东晋流民寄寓寻 ![]() ![]() 豫章太守,汉⾼帝时设立,原本隶属扰州。《永初郡国志》有海昏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现在领十二县。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人El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距州治⽔路六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距京都⽔路一千九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 南昌侯相,汉代旧县。 新淦侯相,汉代旧县。 丰城侯相,吴国设置时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丰城。 建城侯相,漠代旧县。 望蔡子相,漠灵帝中平年间,汝南郡上蔡县百姓徙居此地,设立县名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望蔡。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县名汉平,吴国时改名吴平。 永脩男相,漠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建吕公相,漠和帝永元十六年,分割海昏县而设立。 豫宁侯相,漠献帝建安年间设立,吴国时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武年间设立名 ![]()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艾侯相,汉代旧县。 鄱 ![]() ![]() 广晋令,吴国设置时名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广晋。 鄱 ![]() 余⼲令,汉代旧县。 上饶男相,吴国时设立。《太康地志》有记载,王隐着《地道》上无。 葛 ![]() 乐安男相,吴国设立。 临川內史,吴国孙亮太平二年,分出豫章郡的东部都尉辖地而设立。领九县。户八千九百八十三,人门六万四千八百零五。距州治⽔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一千零二十里。距京都⽔路有二⼲八百三十里,陆路三千里。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设置。 西丰侯相,吴国设置时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建侯相,吴国设置。 永城男相,吴国设置。 宜⻩侯相,吴国设置。 南城男相,漠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新南城,束晋时恢复旧名。 南丰令,吴国设置。 东兴侯相,吴国设置。 安浦男相,吴国设置。 庐陵太守,庐陵本来是县名,隶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割豫章郡而设置。领九县。户四千四百五十五,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距州治⽔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六百里。距京都⽔路三千六百里。 石 ![]() 西昌侯相,吴国设立。 东昌子相,吴国设立。 吉 ![]() 巴丘男相,吴国设立。 兴平侯相,吴国设立。 ![]() ![]() ⾼昌男相,吴国设立。 遂兴男相,吴国设立时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无此县,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有遂兴。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割豫章、庐陵、长沙三郡而设立。《晋太康地志》上属荆州。领七县。户六⼲一百一十六,人口五万零三百二十三。距州治⽔路有三千三百里,陆路三千六百里。距京都⽔路三千七百里,陆路不通。 平都子相,前汉置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郡。 新喻侯相,吴国设立。 宜 ![]() 永新男相,吴国设立。 安复侯相,汉代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于长沙。 萍乡侯相,吴国设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上有此县,何氏志说是东晋设立,错了。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管辖区设置。领八县。户四千四百九十三,人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距州治⽔路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京都⽔路三千零八十里。 赣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雩都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国设置时名平 ![]() 南康公相,吴国设置时名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陂 ![]() ![]() ![]() ![]() ![]() 南野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帝大明五年,将虔化改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设置。领四县。户一千七百三十,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距州治⽔路有二百里。距京都⽔路有一千三百七十里,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 苞信令,另见。原本称作褒信,《永初郡国志》写作苞信。 慎令,汉代旧名,原本属汝南郡。 宋令,另见。徐志说是塞乐,后来恢复旧名。 ![]() 建安太守,原本是闽越地区,秦代设立为闽中郡。汉武帝时区闽越反叛,武壶平定叛 ![]() ![]() 吴兴子相,汉末设置时名汉兴,吴时改名汉兴。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昭武,晋武帝时改。 建 ![]()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有,何氏志、徐氏志未注明设立情况。 边挝长,《永初郡国志》、坦庒志、3巡志都有些挝。包庒志、途旦志未注设立情况。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建安郡而设立。领五县。尸二千八百四十三,人口一万九⼲八百三十八。距州治⽔路有三千九百九十里。距京都⽔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侯官口相,前汉时无,后汉称东侯官,属会稽。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撤销建安典船校尉而设置。 晋安男相,吴设置时名东安,晋武帝改名。 罗江男相,吴设置,隶属临海。晋武帝设置晋安郡,改属。 温⿇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将温⿇船屯立为县。《永初郡国志》无,包庒志、徐氏志都有。 青州刺史,治所在临淄。束晋借地重设青州时,治所在广陵。晋安帝义熙五年,平定了广固,北青州刺史的治所在束 ![]() ![]() 齐郡太守,秦代设立。领七县。户七千三百四十六,人口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汉代旧县。 西安令,汉代旧县。 安平令,六国时那地方名安平,二汉、魏、晋时期名东安平。前汉时属淄川,后汉时属北海,魏改属齐。 般 ![]() 广饶令,汉代旧县。 昌国令,汉代旧县。 益都令,魏代设置。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齐而设立。晋世济岷郡,说是魏平定蜀后,将蜀的豪族迁徙定居于济⽔、⻩河之间,所以设立此郡。安帝义熙历年间废借地重置的郡县,将它并⼊济南郡。考查《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国志》上济南郡又有迅四、二选时属越,《晋太康地志》无此县。于陵县,汉代旧县。而无朝腾、平陆二县。现领六县。户五千零五十六,人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距州治陆路四百里。距京都二千四百里。 历城令,莲优旧县。 朝 ![]() ![]() ![]() 著令,汉代旧县。 土鼓令,汉代旧县,晋无此县。 逢陵令,二汉、晋代无此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有此县。 平陵令,汉代旧县,到了晋代都称为束平陵。 乐安太守,汉⾼帝设立,原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改名。领三县。户二千二百五十九,人口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距州治陆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陆路一千八百里。 千乘令,汉代旧县。 临济令,前汉时名狄县,后汉安帝永初二年改名。 博昌令,漠代旧名。 ⾼密太守,汉文帝分割齐郡设胶西郡,宣帝本始元年,改名⾼密。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并⼊北海郡,晋惠帝又分割城 ![]() ![]() 黔陬令,前汉时属琅琊,后汉时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城 ![]() 淳于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密令,前汉时属⾼密,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夷安令,前汉时属⾼密,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营陵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昌安令,汉安帝延光元年设置,属⾼密郡,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平昌太守,原先属城 ![]() ![]() 安丘令,二汉时属北海郡,《晋太康地志》属琅琊郡。 平昌令,前汉时属琅琊,后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东武令,二汉时属琅琊,《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琅琊令,二漠时属琅琊郡,《晋太康地志》无。 朱虚令,前汉时属琅琊,安帝永初元年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 ![]() 北海太守,汉景帝中元二年设立。领六县。户三千九百六十八,人口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郡治寄设在州治。 都昌令,汉代旧县。治所寄设在州治,其余各县治所都在本县。 胶东令,原本是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北海郡。 剧令,二汉时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琊郡。 即墨令,前汉时属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郡。 下密令,前汉时属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郡。 平寿令,汉代旧县。 东莱太守,汉⾼帝设置。领七县。户一万零一百三十一,人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距州治陆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二千一百里。 曲城令,汉代旧县。 掖令,汉代旧县。 摆令,汉代旧县。 卢乡令,汉代旧县。 牟平令,汉代旧县。 当利令,汉代旧县。 ⻩令,汉代旧县。 太原太守,秦伐设置,隶属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分割济南郡、太山郡各一部分设立。领三县。户二千七百五十七,人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距州治陆路有五百里。距京都一千八百里。 山茌令,汉代旧县,属泰山郡。孝武帝孝建元年,改属济北郡。 太原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原先借地重设的郡县士民并⼊当地时设立,属泰山郡。 祝阿令。另见。 长广太守,原本是长广县,前汉时属琅琊郡,后汉时属东莱,《晋太康地志》说旧属束莱郡。《起居注》记载,咸宁三年,将齐郡的东部县设置为长广郡。领四县。户二千九百六十六,人口二万零二十三。距州治五百里。距京都一千九百五十里。 不其令,前汉时属琅琊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太康地志》属长广郡。 长广令,前汉时属琅琊,后汉时属东莱郡,《晋太康地志》属长广郡。 昌 ![]() ![]() 冀州刺史,江左设立南冀州,后来撤销。义熙年间又设置,治所在青州,又撤销。文帝元嘉九年,又分割青州的一部分设冀州,治所在历撼,划分土地置郡县。领九郡,五十县。户三万八千零七十六,人口十八万一千零一。距京都陆路有二千四百里。 广川太守,原本是县名,属信都郡,《地理志》没有说开始设置的时间。漠景帝二年,立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恢复。明帝时改县名乐安,安帝延光年间改名安平,晋武帝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县。广川县,前汉时属信都郡,后汉属清河郡,魏时属 ![]() ![]() ![]() ![]() 广川令。已见前。 中⽔令,前汉时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郡。孝武大明七年,从河间划出改属广川郡。 武強令,何氏志说是江左设置的。 索卢令,何氏志说是江左设置的。 平原太守,汉⾼帝设置。原先隶属青州,魏、晋时属墓业。领八县。户五千九百一十三,人口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七。 广宗令,前汉时未设置,后汉属钜鹿郡,《晋太康地志》属安平,《永初郡国志》、何氏志无,孝武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平原令,汉代旧县。 鬲令,漠代旧县。 安德令,汉代旧县。 平昌令,汉代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名西平昌。 般县令,汉代旧县。 茌平令,前汉时属东郡,后汉属济北郡,《晋太康地志》属平原郡。 ⾼唐令,汉代旧县。 清河太守,汉代设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称甘陵,魏国时恢复旧称。何氏志有重合县。另见。领七县。户三千七百九十四,人口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一百一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里。 清河令,二汉时无,《晋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汉代旧县,又称东武城。 绎幕令,汉代旧县。 贝丘令,汉代旧县。 零令,汉代旧县称作灵县。 鄃令,汉代旧县。 安次令,前汉旧县,隶属 ![]() ![]() 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割平原郡而设置。原先属青州,现在划属冀州。领五县。户三千一百零三,人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距州治一百四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乐陵令,汉代旧县,原先属平原郡。 ![]() ![]() 新乐令。另见。 厌次令,前漠时名富平,明帝时改名,属平原郡,《晋太康地志》属乐陵郡。 泾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时无此县。包志说是魏国时设置的,应当是魏时重新设立的。《晋太康地志》属乐陵郡。 魏郡太守,汉⾼帝设置。二汉时属冀州,魏、晋时期属司隶校尉,江左时屡次撤销,宋孝武时又侨置魏,鱼庒志无魏塑。领八县。产六千四百零五,人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汉代旧县。 安 ![]() 蛆越令,汉代属东郡,晋属平原。 博平令,汉代属东郡,晋属平原。 肥乡令,《晋太康地志》属广平郡。 蠡吾令,前汉时属涿,后汉属中山郡,《晋太康地志》属⾼ ![]() ![]() 顿丘令,另见。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顺朝廷,孝武帝孝建二年设立顿丘县。 临邑令,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孝武孝建二年,与顿丘同时设置。 河间太守,汉文帝二年,分割赵国而设置。江左时屡次撤销,宋孝武帝又借地重置回间郡,何旦志无。领六县。户有二千七百八十一,人口一万七千七百零七。 乐城令,漠代旧县。 城平令,前汉时属 ![]() 武垣令,前汉时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郡。 章武令,二汉时属 ![]() 南⽪令,汉代旧县,属 ![]() ![]() ⾩城令,前汉时 ![]() 顿丘太守,另见。江左时屡次撤销,孝武帝时又借地重置顿丘郡,何氏志无顿丘。领四县。户一千二百三十八,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令。53g。 卫国令,《晋太康地志》有。 肥 ![]() ![]() ![]() ⾼ ![]() ![]() ![]() ![]() ![]() 安平令令,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太康地志》属博陵。 饶 ![]() ![]() ![]() 鄴令,汉代旧县,隶属魏郡。江左避鉴愍帝讳,改称临漳。孝武帝开始设置,属魏郡,大明七年改属。 ⾼ ![]() 新城令,前汉时属中山郡,后汉属逐郡,《晋太康地志》属⾼ ![]() ![]() 长乐令,是晋代的长乐郡。可能是东晋时撤郡为县,到此时又恢复设置。 蓚令。另见。何志上属广川。徐志上属。重合令,汉代旧县。 司州刺史,是汉代的司隶校尉所管辖的地区。自从东晋偏安江束以来,司州就沦陷在胡寇手中,虽然在永和、太元年间曾短暂地收复,晋的权政又及于司州,但分别在太和、隆安年间又相继陷没。刺史、郡守等员官的责任,也就仅仅具有象征罢了。县邑户口的具体数目都不得而知。武帝北伐乎定了虎牢关、洛 ![]() ![]() ![]() ![]() ![]() ![]() ![]() ![]() ![]() ![]() ![]() ![]() ![]() ![]() 义 ![]() 平 ![]() ![]() 鄳令,二汉时属江夏郡,《晋太康地志》属盏厘,都称作垫,音盲。《永初郡国志》、何氏志都作郾。 钟武令,前汉时属江夏郡,后汉、《晋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志》属义 ![]() 宝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鄳县而设置。 义 ![]() ![]() 平舂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割平 ![]() ![]() ![]() 随 ![]() ![]() ![]() ![]() ![]() ![]() ![]() 随 ![]() ![]() ![]() 永 ![]() 关西令,另见荆州,作厥西。宋末新设置。 西平林令,宋末新设置。 安陆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分割江夏郡而设立,隶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属司州。徐氏志上有安蛮县,《永初郡国志》、何氏志上却都没有,应当是何氏志编成以后设置的。不久改安蛮县为郡,孝武帝大明八年,又降为县,隶属安陆郡,明帝泰始初年,又设置为左郡,宋末又撤销。领二县。有户六千零四十三,人口二万五千零八十四。距京都⽔路有二千三百里。 安陆公相,汉代旧县,属江夏郡。江夏郡又有曲陵县,原本称石 ![]() ![]()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另见。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 ![]()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 ![]() 临汝令,新设置。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宋书 下一章 ( → ) |
晋书睡虎地秦墓竹农桑辑要智囊(选录)水经注四十二章经菜根谭论衡围炉夜话容斋随笔 |
沈约的免费历史小说《宋书》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宋书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宋书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